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三美"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孙媛  张慧琴  赵巧珍 《科教文汇》2008,(32):246-247
本文以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三美”论为指导,从“形”、“音”和“意”三个方面来赏析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小令《卜算子》及它的两个英译本,并对其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尝试性的比较。从而证明,只有再现原诗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译文,才能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唐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背景,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的分析,阐述了许渊冲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内涵,彰显了“三美论”对唐诗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萍 《科教文汇》2009,(29):252-252,275
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本文首先简述许渊冲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进而对许教授古诗英译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最终对许教授的翻译理论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三美”论的局限性,主张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7.
张艳 《金秋科苑》2010,(24):151-152
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诗歌翻译历来被翻译界争论较多。而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提出了新的理论、策略与方法,这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目的论的三原则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策略与方法,并认为许渊冲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是由翻译目的论决定。  相似文献   

8.
张欣然 《百科知识》2021,(21):62-63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特殊的格律和句法韵律的特点,更决定了诗词翻译的难度.我国诗词翻译以许渊冲先生的成就为最大.许教授以其杰出的诗词译文作品和深厚的理论研究,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倡导的"三美"初见于鲁迅的《自文字至文章》.在鲁迅的"诵习一字,故其所函"的三美释义中,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原则得益于其在中国古诗词翻译实践中的感悟和体验.因而,"三美理论"对文学翻译,特别是"唐诗中意象、韵律以及情感的传递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以诗译诗,以韵译韵"的美学主张下,诗词翻译应突出诗意的"意境美"、神韵的"情感美"以及音韵的"节奏美".而"形象美"将汉语的平仄、韵脚孕育于英文的扬抑、音韵之间,体现了"诗词句式的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可能的形似".  相似文献   

9.
王艳 《科教文汇》2010,(4):135-135,14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译界重要的翻译理论,由许渊冲先生首次提出。“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之”即知之、好之、乐之;“艺术”即翻译是艺术;“创”即翻译就是创作;“优”即要发挥译文优势;“竞赛”即译文要来自原文,而要超过原文。这一理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的一些局限。本文在此做一浅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唐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背景,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英译的分析,阐述了许渊冲翻译理论中意美、音美、形美的内涵,彰显了"三美论"对唐诗英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12.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7,(11X):193-19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4.
吕芳 《科教文汇》2007,(6S):162-162,168
熟语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包涵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成语和谚语是重要的两类熟语。翻译时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本文就熟语翻译的“形美”,“意美”和“音美”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实践成果丰硕的许渊冲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并独树一帜,提出"三美"、"创优"论等翻译思想,有其创新意义,但有较大局限性。在概括许渊冲的翻译主张和肯定其创新价值后,分析了其行之不远与和者寥寥的三方面局限性原因,指出可以以许渊冲翻译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又一基础,进一步加强其系统化研究和论证,从而有利于促进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从而具有更高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熟语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包涵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成语和谚语是重要的两类熟语.翻译时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本文就熟语翻译的"形美","意美"和"音美"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黄婧  李仕俊 《科教文汇》2010,(31):130-131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诗歌翻译与美关系密切,译文能否传递原诗的美成为判断译文优劣的主要标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切入,赏析不同译者如何处理诗中的美学特征,以及原诗中"动"、"静"相衬的特色。对不同译文的赏析发现,音美、形美、意美三方面的和谐统一是丰满译文的主要条件,其中又以意境的再现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诗歌是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精美绝伦的地步。那么如何将汉字的艺术精华转化为英语且让读者同样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是翻译中的关键。如何准确恰当地传达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是译者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就《江雪》浅谈翻译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三美”规则。  相似文献   

19.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的"三美"说,揭示了诗歌的声音美、色彩美和外形美,但是诗歌还有一种无声、无色、无形之美,这就是空白美。诗歌教学只有抓住空白美的规律,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