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横刀 《天津档案》2007,(3):43-43
中专毕业后,他去了深圳打工。不到半年,凭着个人的勤奋和超强能力,他坐到了管理层位置,每月能挣到5000元。那时他才17岁,可他并不满足。为了大学梦,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补习功课,准备参加当年的高考。可是没有一所中学愿意收他,因为他没读过高中,所有人都认为他考不上大学.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最后,好不容易有个学校收了他,第一次月考,他考了全班倒数第二。但他毫不气馁,依然刻苦努力。第二次月考,他升到全班第一,第三次已经是全市第一。一个学期后,他成为当地15年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这是列侬在回忆列侬,不是我们在回忆列侬——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听到他的歌声时,他已遇刺而死去多年。我们也不可能像他那样回忆,我们的六七十年代与他的迥然不同。他死后,我们只能在客厅里听他的歌,只听得到他的文艺,而不见他的愤怒;只感受到他的经典,却不了解他为什么现代。  相似文献   

3.
乐观人生     
前些日子,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突然感到胸口发闷,他的老伴一再劝说让他到医院检查一下,可他总是推来推去,直到迫不得已,他才向老伴保证:等小儿子结完婚,一定去检查。在他小儿子结婚的那一段日子里,他的脸上每天都堆满了笑容。后来,他终于在儿子的陪同下做了检查。当检查结果出来时,他的家人惊呆了———老人患肝癌,癌细胞已经开始扩散。他的儿女们决定瞒着他,让他走好生命的最后一程。大家对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只字不提有关癌症的事,只说是肝部发炎。老人看上去是相信了,因为他依旧整日笑呵呵地…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说,他是一支“笔杆子”。18年来,他的工作虽在不时地变化,但他执著勤奋地笔耕没有改变,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500多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在于他执著笔耕的志向。1976年,他入伍来到部队后,尽管任务重,条件差,却始终坚持认真学习,不丢报道这一行。入伍第一年,他利用休息时间写了反映连队生活的稿件100多篇,年底只见了一篇。第二年,连队执行国防施工,他白天参加施工,晚上坚持在煤油灯下写稿到深夜。这年,他写的稿件在《前卫报》见了7篇。为此,他荣立了三等功,后来调到连部当了文书。营领…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就十分优秀。他来到日本留学,在名校里一路过关斩将,是尖端科学界前途无量的尖子生。在今年,他遇到些挫折,随之轻生了。他的亲人不同意写进报道里,因为,在他的家乡,没有人知道他是自杀。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7.
论扬雄     
翻开《汉书》扬雄的传记,再看扬雄的文集,扬雄特异的形象从烟尘仆仆的史卷里由模糊渐至清晰。他理应是清瘦的,单薄的身躯常年蜷缩在书堆里,呈露着岁月古旧的色调,仿佛还能闻到那里散射出来的书卷气息。他在物质上必然也是匮乏的,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只有精神。他所有的财富都用在锻造那眉宇间隐约逼出的清气,那满屋子铺天盖地的书籍呈示着他精神的富足。不看书的时候,他就喝酒。门庭荒芜了,很少有人光顾他的房屋,他原有的口吃使他更不懂得说话,他也无须多言。他的灵魂只叩间先哲的心扉,在静寂的书斋,他拥有许多可堪与谈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庄严 《新闻世界》2005,(12):22-23
他曾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种田耕地,养儿育女,来到成都后他成了一名帮人背货的搬运工,但能吞钉子、快速摇头的功夫改变了他的人生。舞台上他活力四射,对观众有求必应,连续五天吞162颗钉子的风光历史却差点要了他的命;他也曾想过放弃,结束舞台生涯,但是他说他欲罢不能,他喜欢吞钉挑战自己……  相似文献   

9.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10.
江志顺,中等偏上的个头,像个北方汉子,但从他高高的额头和宽宽的嘴唇上,还是依稀可以看出他南方人的特征。他一头乌发,腰板笔直,反映敏捷,健步如飞,这使人很难想到他已经过了55岁生日。为了给新改名的《军事记者》准备稿子,我们想写他的一篇专访,他很爽快就答应了。但他任务多,工作忙,八小时以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接受采访,只好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抓住他采访。  相似文献   

11.
厚德 《军事记者》2004,(7):42-43
他说他搞新闻这20年,基本是顺其自然,只管种不管收。后来他又说,顺其自然是一种境界,他达不到,再说也没有只种不收的道理,就叫亦种亦收吧。他说一提20年,就有点算总账的感觉,是“过去时”了,但他说没有跌荡起伏起码是耐人寻味的事件作支撑,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他只能算总账,加巴加巴也许才有点分量。  相似文献   

12.
宗禾 《新闻世界》2005,(12):63-63
有人说,他有何炅的活泼,但从不幼稚;有程前的成熟,但从不呆板;有吴宗宪的幽默,但从不低级。他是个快乐的人,真实而不世俗,真诚而不做作,真心而不虚幻,他的生命因子充满了快乐。他的所有努力都围绕着“快乐”二字来进行,为的是带给观众快乐,也送给自己快乐。在他眼中,快乐就是爱。他毫不吝啬自己的爱,爱他人,也爱自己。他,名叫汪涵。  相似文献   

13.
男人花     
忽然发现,男人也是花,还都在水边。最著名的,当然是水仙。神话里的纳西索斯,是全希腊最俊美的人,无人不爱,他却冷漠地不爱任何人——让他如何爱呢?他是云,他们不过是泥。一次他到池边,俯身掬水,看见水中有一个无比俊美的形象,比他原来见过的所有人都美丽。他就这样,爱上了水中的自己。他终于决定追随爱情而去,于是落水而死,化作水仙花。  相似文献   

14.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15.
有人叫他老姚,他答应。因为在市广播电视局里,他的工龄最长,资格最老。即使是在全省的广播电视系统中,他也是属于最老的那一批广播电视工作者了。1990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向全国广播电视战线连续工作三十年以上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萍乡仅有老姚获此殊荣。有人叫他姚科长,他答应。因为他长时间在局里事业技术科当科长。即使以前局里还没有这个科时,他就开始干这个活,当时叫农管组。有人叫他姚台长,他也答应。因为1992年萍乡有线电视刚建网不久他就从事业技术科抽调出来,负责筹建工作一直到现在。凭着二十万元贷款起步,短短几…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世界》2006,(5):32-34
冯志远在大西北支教了47年。如今他老了,还病了,双眼已经失明,四肢瘫痪了,此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失去联系多年的妻儿见上一面。因为他多年在大西北支教.没有尽到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他上海的家早不再为他敞开家门。他做了47年的支教老师,没有评过一次职称,如今只能拿到一千块钱的退休金,孤零零地躺在长春市妹妹家的小床上。然而.如今老人已不再寂寞,因为他的事迹感动了宁夏,传遍了全国。他成千上万的学生给他寄去了医药费,千万市民给他送去了问候和关怀……[编按]  相似文献   

17.
席双旗  少辰 《出版参考》2006,(10):13-13
陆仁风是个十分难缠的主,他谁的账也不买,还特别喜欢跟领导对着干。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批评,受过几回处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因此.在局里.谁也不敢惹他.领导见了他就头疼。这些,刘局长在来局里当局长之前别人就对他说了,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18.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在军校结识了他,他长得普普通通.不显山,不露水,平头圆脸,单眼皮,小眼睛,标准个,一开口自带三分笑意……相处几年,对他的身世以及拼搏历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采访他时,竟跑了宿舍——办公室——训练场三个地点。他,就是北京军区某机械化集团军新闻干事杨吉庆,他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只相信三句格言——  相似文献   

19.
傅晓影业余爱好甚广,琴棋书画样样都行。会弹琴,会敲架子鼓,单位举办文艺晚会,他多次当主持人;政治部主办纪念抗战胜利书画展,他的一幅碳画让很多人吃了一惊;在新闻报道上,他还是个多面手,因此,大家戏称他为影视文“三栖明星”。当然,成为这“三栖明星”,符晓影是费了一番苦功夫的。不信,请先看看他的摄影傅晓影出身摄影世家,打抗战那时起,他爷爷就开照相馆,他父亲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也搞过新闻摄影,他自小就跟父亲一起学摄影,故取名为晓影,即通晓摄影的意思。提干第一年,他便积攒工资买了一部“傻瓜”照相机,拍出的照…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伟大的作曲家戴流士,逝去已半个世纪了。他1862年生于英国布雷佛,其父亲是位羊毛商人。戴流士自幼学习钢琴与小提琴,性格好动,好冒险,他的父母指望他经商,不同意他献身音乐事业,所以1884年他赴美国佛罗里达经营橘园,然而他对音乐的兴趣一直是潜滋暗长的,终于1886年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去挪威旅行,结识挪威的音乐家格里格与辛完,1899年迁居法国格利苏隆,他的重要作品都是在该地完成的。1922年后他身体瘫痪,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由他忠实的妻子伺候着,音乐创作只好由林克郡的一位年青的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