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六大就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出的一个新思想.依法执政是中外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党夺取全国政权后领导方式的必然转变,是党54年执政经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报告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增长”到“发展”,是一次观念的革新,更加强调增长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益,这对我们学校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启发。学校发展应定位在内涵发展上,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面对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把教育摆在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必由之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央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是社会的需要。当前,我省教育事业迎来了深化改革、政策叠加、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角度,以峨眉山市为研究对象,从党建创新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的视角,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创新党建加快峨眉山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反思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峨眉山市党建创新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创新党建加快峨眉山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探索,提出了用党建创新加快峨眉山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及思路。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国际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持续关注,党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四重向度:改善民众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依靠制度和法治是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人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发展,并被党的十八大确立为指导思想的。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通过对加快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以科学发展为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践行"两个加快",彰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于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我们必须认识这个改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要注意找准着力点,这就是要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资源高消耗的模式正在透支着对未来资源的使用,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措施。"美丽中国"建设是绿色发展的目标,绿色发展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引领,我国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森林资源增长明显;绿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绿色增长缓慢;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规制力度小,绿色发展效率低下。绿色发展主体观念薄弱,绿色发展技术落后及绿色发展制度不完善是当前我国绿色发展问题的成因。为此,应培育绿色文化,树立绿色生态环保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转变生活方式,创建简约适度的绿色低碳生活;加强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把控生态制度红线,推动绿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再次论述“生态文明”理念,并独立成篇,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首次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无疑开启了中国永续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生产力发展道路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30年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改革开放之路的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了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实现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是在理性思维指导下,以尊重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和应用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发展;和谐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和平发展是以和平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共赢性为基本特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地位形成了西柏坡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红色文化资源、绿色文化资源、新农村建设文化资源、廉政文化资源和民俗及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对西柏坡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新提法.以此为导向标保护和开发西柏坡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促进西柏坡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显著和谐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客观上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虽全面涵盖了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但却无法直接援用于上层建筑和其它领域。这说明它存有发展空间和需要。十六大报告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蕴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理解和新发挥。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形成了社会平衡发展思想,并在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转型、经济转制的新历史时期,慈善事业逐渐成为当代中国以公民互助为内涵的社会公益事业。居于主导地位的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监督和保障的功能,用政策和法规等手段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及考虑战争危险等因素,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实施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1949年10月一1978年期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指出新疆的优势是资源,开发必须首先解决水利和交通问题,发展需要国家支援和兄弟省区帮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争取苏联的帮助,大力植树造林,改造沙漠戈壁i借鉴历史上屯垦戍边的经验教训,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提出发展和稳定是当代新疆两大问题的论断。中央坚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支援新疆建设,进疆人民解放军、三区民族军、陶峙岳起义部队成为支援新疆建设的开拓者,几百万建设大军进新疆,支援新疆的生产建设。中央对新疆的支援涉及到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帮助解决新疆和平解放后的财政经济困难,顺利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培养了新疆自身发展的能力;通过开发克拉玛依油田,探索了全国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克拉玛依油田支援国家建设的良性循环援建体制。国家动用多方面的力量,千方百计抢救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文化遗产,开创了文化援疆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 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 ,关系到缩小东西部业已扩大的地区差距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湖南湘西自治州正式被划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之内 ,我省在这大方向的指导之下 ,提出开发大湘西 ,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省各地区的优势及其动态变化 ,决定着湖南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式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的精神,我们认为,浙赣闽皖九方经济区处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地区的联结部,对于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