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红娟 《大观周刊》2012,(44):199-199
任教中年级,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任凭老师怎样卖力地讲,学生还是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无动于衷。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缺乏一种动力——学习兴趣,而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便是:好动、精力不集中、玩心太强,对一切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行为往往从兴趣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受感情支配。  相似文献   

2.
我上小学的时候,不幸遇到一个对我很有成见的老师。自习课,小组长抄讲话同学的名字,其中有我,我不服气——明明我睡了一节课,哪儿有讲话——找老师论理,老师一翻白眼,冷冷地说:“班上这么多同学,为什么就抄你名字,不抄其他同学名字呀?说明你即使这一次没讲话,以前也讲过!”  相似文献   

3.
一爬了三十多年的格子,今天鸟枪换炮了,买回一台电脑回家,甭提多高兴。十几年前,报社的编辑就曾对我说:“买台电脑吧,用电脑写稿多好!”从那时起,用电脑写稿就成了我的梦想。想一想,在电脑上写文章,双手熟练地敲击着键盘,那仿佛是敲击着琴键,演奏着一曲曲优美动听的乐曲,自己如同进入仙境一般。编辑让我买电脑,还有一层意思,他们不好讲出来。他们都知道,“你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又难看,又难认”;他们还知道,这些字是用一只有残疾的手写出来的,不忍心  相似文献   

4.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爱看书。听老师讲,书刊都要通过编辑们编辑才能出版。我想,编辑一定是些有大学问的人。后来又听说,许许多多好文稿,被一些不识货的编辑塞了字纸篓。于是,在我朦胧的印象里,编辑好象操纵着生杀大权的阴曹判官,对他们不知该敬还是该憎。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6.
真正的老师     
自从几十篇稿件见报后,自己便有了什么“秀才”、“笔杆子”等雅号,不少学员前来向我请教写作技巧,并尊称“老师”,让我很难为情。压根没想到我一个不足两年兵龄的普通战士,居然会成了军校大学生的老师,心中那股兴奋劲就甭提了。直到有一天,学员队孙教导员带着几个学员一起邀请我到他们队为新学员们讲一堂新闻写作课,我这才慌了手脚。讲新闻写作课对我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哭丧着脸去找政委,寻找救策。政委听完我的话后,微笑着问我:“小王,你能在短时间内发那么多稿件,靠的是什么?”“全靠《新闻与成才》的启发和…  相似文献   

7.
我的文学创作与三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的小说与三峡文化:关于三峡文化的思考。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的成长和三峡文化的滋养分不开,而三峡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当我风尘仆仆地从遥远的西非之角访问归来,便读到早已摆在案头上的我的青年朋友张飚同志的来信。他用热情而恳切的措词要我为这本由中青年记者们自述新闻工作甘苦的书——《新闻的幕后》作序。坦率地说,这封信既使我极为高兴,又使我深感为难。最近几年来,在改革和开放的社会大变革中,我目睹着一批批中青年记者纷纷登上新闻舆论的舞台,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时代敏感,尖锐泼辣的笔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进行着勇敢的搏击,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风貌。尽管人们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评价不尽相同,褒者大有人在,贬者也不乏其  相似文献   

9.
告别童年     
毕业考试,我照例考取了神泉完小第一名。 毕业典礼是在院子里举行的。山乡学校,典礼颇属草草。校长和老师们都作了讲话。他们讲了些什么,我都忘记了。但几位老师的音容笑貌,因了那别离的氛围,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在饥荒年月,他们送这样一批学生毕业,清癯的面孔上都现出难言的表情。  相似文献   

10.
甲方乙方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在给我上了半学期课后就光荣退休了。随后,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大姑娘叽叽喳喳出现讲台上。从此,经她批过的作业.一改前任老师每次审完都写个又大又红“阅”字的习惯,而分别成了甲乙丙丁。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看电视?为什么人们都要求电视节目丰富多彩?为什么人们都喜欢电视新闻?我们的电视新闻怎样更好地为这个伟大的时代服务?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都应该包含着对于人们心理机制的探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人们的生存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的需要,这种精神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具体表现为人们的求知欲。人们总想去了解自己所不懂得的问题,去知道自己所不知  相似文献   

12.
孩提时,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少年去请教一位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练熟这门功的秘诀在那里。这位杂技演员把这位少年带进自己的卧室,指着床底下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师。”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热爱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总为自己上稿命中率低而苦恼,总希望从别人那儿找到“终南捷径”。我以为不妨学一学这位杂技演员的秘诀。回想这些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我备尝艰辛,也经  相似文献   

13.
人到老年,总好回忆往事。回忆时,总会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时的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回忆时仍是历历在目,备感亲切。对工作上引自己上路的老师,我也同样是在回忆中感恩、思念。在出版工作上引我上路的老师甚多,这篇文章,仅是回忆一次业务培训中的诸位老师。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面对小观众,我打心里感到——让我们靠得近一点。当我出现在屏幕上,主持每周一期的少儿节目——《金色童年》时,我梦想自己有一天能和中央台的鞠萍一样,做一个不老的“姐姐”。每天,我认真地做着各种准备:背台词、找感觉、梳上漂亮的小辫子、穿上活泼可爱的衣裙……我以为,这一切会使我在孩子们心中成为一名真正的主持人姐姐。可两次采访改变了看法。第一次是到一所幼儿园做节目。走进教室,孩子们热情而又有礼貌地跟我打招呼,可有好多孩子喊出的是“阿姨好”,而不是“姐姐好”,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才认…  相似文献   

15.
热血教师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当时我在常州局前街小学读书,在老师们的宣传教育下,懂得了一些爱国救国道理,立志要为抗日救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时我们学生最尊敬的、也是学校里最有威信的两位青年老师,我至今还清晰地记着他们的名字和形象:一位是教数学的尹祖烈老师,英俊潇洒、热情谦和;另一位是教历史的包有康老师,留着大胡子,慷慨激昂。他们不但教学有方,使班级成绩总是领先,而且是抗日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几乎每天上课前要先讲一段抗日救国和做人的道理,还经常组织老师和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和抵制日货。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邻居家上小学五年级的玲玲拿着作业本来找我:“叔叔,老师让我们自选词组造句,你看看我造的这些句子对不对?”我接过作业本,见其中有个句子是:“趋之若鹜——清晨,运动场上很热闹,参加锻炼的人趋之若鹜。”我笑着说:“这个句子造得不好,参加锻炼是好事,怎么能用“趋之若鹜”呢?”“可是,我是仿照报纸上的话造的句,难道报纸上也会用错吗?”她似乎不服气,又回家拿来一张报纸,指给我看上面的一句话:“我区人才交流会上,教育成了‘热门’,人们趋之若鹜。”我苦笑着说:“是的,报纸上这儿是用错了。”我又向她讲了“趋之若鹜”的含义和词性。玲玲听了,又嘟起小嘴说:“原来是这样,老师还说课外看报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水平哩!”  相似文献   

17.
我说写稿难     
我说写稿难■顾冰清现在的报纸、杂志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这着实为写稿人提供了用文之地。但近些年来,我倒一直觉得写稿难,而且觉得很难。这使我又想到自己在报社当编辑时,也体谅写稿难,曾给写稿人讲过怎样抓住稿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怎样提高稿件的鲜明性,怎样使...  相似文献   

18.
王仿子同志比我大十三岁,无论从哪方面讲,我都应当称呼他为老师。但是每当我写信给他称他为老师时,他回信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们是朋友,以后不要再称老师了。从这一点来说,仿子同志真是一位谦逊而又平和的老前辈,使我更加崇敬!  相似文献   

19.
王遐 《青年记者》2013,(4):35-37
我很庆幸从事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这个职业让我有机会结识了这些淳朴、善良、正直、高尚的人。他们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爱、有温暖、有真诚、有信仰,他们让我的内心变得安宁而踏实。2012年10月24日,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我获得了从事新闻职业以来最渴望的奖项、最渴望的荣誉——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激动、欣喜之后,我回转身去,想看看自己27年来走过的新闻之路,但是我看到了许多曾经采访报道过的兵团人,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我凝视着他们,仰望着他们,眼里又一次涌满了热泪……我知道,从业以来,我的追寻源自他们,我的坚持源自他们,我所有的激情和力量也源自他们。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