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仪式中的傩祭,到商朝已经大致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舞得到全面的发展。傩祭时,身披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号,或扮成鬼神歌舞,表现神的事迹,合唱充满巫术意味的祭歌以驱鬼逐疫。现代傩舞是在远古傩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保留了原始祭祀仪式的神秘色彩,同时又深受民间文化艺术的熏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傩舞的分布很广,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但对于四川境内的傩舞,至今仍然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傩舞为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豆鼓是与新石器时代祭祀礼器“豆”的形状相仿的一种陶鼓。“跳岭头”以豆鼓为主要打击乐器,主要流传于桂西南壮、汉族杂居的钦州、灵山、浦北等地。“跳岭头”的“傩”要素主要有傩豆、傩舞、傩锣、傩面具、傩格等。“跳岭头”的基本程式是设傩坛、开傩坛、跳日午、捉傩妖。“跳岭头”的主要特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豆鼓为伴奏乐器,跳与唱分开,在舞的基础上融入民间杂耍和武术同时;叙事完整,唱词诙谐风趣,人物形象鲜明等。  相似文献   

5.
南丰傩舞以其古朴、粗犷、豪放和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江西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面具名列其中。文章从南丰傩舞的舞蹈形态、音乐形态、道具、服饰对南丰傩舞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南丰傩舞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代傩舞创作提供理论依据,并实现傩舞从舞蹈原生态——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的艺术转换。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7.
《早期教育》2008,(5):18-1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其中,始于汉初的江西萍乡傩,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8.
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白马人系古代氐人的后裔,陇南白马人主要聚居区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的白马河流域,其现存傩舞戏形式丰富多样,重要种类“池哥昼”、“麻昼”和“甘昼”等展示了其文化的典型性、原始性和稀有性.最具代表性的傩舞戏“池哥昼”人物内涵源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炎帝时代的刑天,与商周时期的雕题风俗有关.在春秋时期或略早形成氐羌三眼神土伯、二郎神崇拜的同时,融合殷周傩仪四目神(黄金四目)造就出傩舞戏形式并随之演进,延及明清至今,但傩舞戏扮相和表演形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大神尪”傩舞是我国傩文化在闽台遗存的一种独特祭祀仪礼,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闽台“大神尪”傩仪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文化表达范式,有其迥异于其他地区傩舞的艺术特点;“大神尪”傩舞形态背后蕴涵着闽台文化区的舞蹈文化特质,具有维系民族文化认同、反映我国傩文化发展的世俗化趋势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流坑傩舞”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因其出自宫廷,故服饰华丽、气势非凡。它的伴奏不仅有锣鼓等打击乐器,还有丝弦乐器以及吹管等乐器,这在其它傩舞中是非常少见的。  相似文献   

11.
婺源傩舞又称“鬼戏”,它是一种最古老的祭神跳鬼、祈求幸福的传统舞蹈。据说,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开始流行。这种舞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演员在演出时必须戴着面具。  相似文献   

12.
傩舞是傩仪中的舞蹈部分,其表演时间一般为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湘西苗族至今仍保留着数量较多的傩舞。傩祭仪式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人丁繁衍和祈祷农业丰收。傩舞是苗族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福和祝祷的愿望,同时也表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善良的品格。本文主要从湘西傩舞文化内涵、湘西傩舞发展现状以及湘西傩舞发展方向等三个方面,讲解湘西苗族傩舞文化的现状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贵池傩中五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解构阐释。作者认为,茅坦傩祭表现了上古祖先崇拜和鸡卜信仰意识;“过马背”内涵着卵生神话与子卵崇拜;傩舞《舞滚灯》充盈着女性生殖崇拜;“百代伞”反映了男根和男根生殖力崇拜;“互饮酒”再现了初民在祭坛性媾野合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4.
万载傩舞是我国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传统文化,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文化形式以及宗教、民俗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万载傩舞其地域进行研究,并对傩舞以及万载傩舞的发展进行浅析,针对万载傩舞与民俗传统体育的关系,对万载傩舞所展现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属性以及其内容剧情中各种体育文化相关体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现代环境当中万载傩舞的传承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记者雷杰能)在南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校本教研开放日那天,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学生,手舞长斧,表演了该校创编的傩舞操,"一举一动合鼓点,手脚弯钩身段圆",学生们的精彩表演,体现了傩舞的传统韵味,赢得了阵阵喝彩声。  相似文献   

16.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江西的傩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分布在南丰、乐安、萍乡等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  相似文献   

17.
傩舞是湘西侗族在古代祭祀神灵仪式中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湘西侗族地区至今仍旧保存着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的傩舞。傩舞是我国舞蹈研究中有"活化石"之称的舞种,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欣赏意义。本文通过对湘西侗族傩舞的艺术特征与民俗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探析傩舞中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9.
《商洛学院学报》2020,(1):85-91
"傩"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傩面、傩祭、傩仪、傩礼开辟了中国早期傩文化形成的群体话语;"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燕赵"傩舞"文化的早期萌芽;燕赵祭祀歌舞中的傩舞习俗与磁山文化相当,"禓"和"五祀"两类仪典为燕赵傩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燕赵傩舞表演依然沿袭周代"大傩"涂脸、假面的遗痕,具有典型的商周傩文化遗风;武安《捉黄鬼》傩舞表演习俗至今有5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认同,成为燕赵宗教祭祀、神鬼概念与社火仪式的象征;曲周傩舞《聚英叉会》习俗由江浙一带传入的说法从使用器械和传承时间上均有一定的科学考察依据,表现出娱人意义的民间活动,更赋予了驱鬼禳祟、趋吉祈福的燕赵傩文化符号所指,具有典型的燕赵傩文化图吉利、避凶邪的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万载傩舞也被称之为"跳傩"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载体的古老仪式。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在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中,傩舞表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具有显著愉悦身心、健身以及一定的育人作用。万载傩舞在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反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艺术表演。因此,保护并传承万载傩舞这一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