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刊2005年第九期刊登了《“九一八”·柳条沟》一文,作者李辉以翔实的史料,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在广西永福县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也有一些记载“九一八”事变的照片,同样可以充分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奸诈和凶残本性。永福县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有一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月一日出版的《东方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共五年又九个月。在此期间,抗日救亡成为许多报刊的宣传中心,同时还创办了一批以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为使命的报刊。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推动着报刊的发展,而报刊宣传又引导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在我国新闻史上,这几年是报刊宣传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在“九一八”之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国土上屡次挑起事端,已经引起中国舆论界的关注和抗议。如一九三一年六月和七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中村事件”和“万宝山惨案”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连续发表几篇文章指出:这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一部分表  相似文献   

3.
从《生活》周刊剖析韬奋的广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运锋 《新闻大学》2000,2(3):107-109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教社创办于上海。在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战士、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接办之前,该刊每期只印两千份左右,且大多赠给职教社社员。自1926年10月24日第2卷第1期起改由韬奋主编后,该刊销量迅速上升,至“九·一八”事变前,已增加到12万份;“九·一八”事变后,更增到15万5千份,创当时全国杂志发行量纪录。探究韬奋办刊成功的原因,许多文章已指出这与韬奋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他在事业中的创造精神及当时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此外,如果从报刊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周刊而言,韬奋在广告经营上的成功也是该刊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韬奋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首先号召全民族抗日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首先号召抗日,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发表《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这些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号召全国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争得民族的解放与独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相似文献   

5.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是时,几十万中国驻军在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命令下,日本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沈阳。几天之后,东北三省沦陷,全国上下掀起了第一次抗日高潮。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系列揭露日军侵华、引导民众抵御外侮的宣传议题,唱响民族抗战的舆论主调,成为东北抗日舆论动员的先锋阵地,在抗战新闻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7.
吴玉章同志曾说:“近代中国文化界,在新闻事业、出版事业上,最有成绩、最有创造能力的,要算邹韬奋同志。”的确,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韬奋创办新闻出版事业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他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生活》周刊还是个“怪可怜似的”、“零仃孤苦的孩子”;他接办以后,短短几年竟“风行海内外”,在全国杂志界首屈一指。1935  相似文献   

8.
日本"帝国在乡军人会"是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在中外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论著中,均没有专门提及,有的将他们视为日军正规部队,有的称之为"浪人".本文结合有关档案和文献史料,对"帝国在乡军人会"参与策划和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恶历史予以揭露,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0.
韬奋的小言论,是我国新闻事业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生活》周刊第2卷47期开辟“小言论”专栏至1933年7月被迫流亡国外,韬奋从未间断亲自撰写小言论。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仅署名“韬奋”的小言论就有400多篇。韬奋所写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11.
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生活周刊》主编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腐化,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结婚典礼之奢侈,不亚于蒋未婚礼的豪华气派。 韬奋先生已知晓王伯群花数十万元公款,在上海愚园路建了藏娇金屋的事实,他又派人明察暗访,证明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微作了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来信”栏目中发表。 稿件正在排印时,接到密报的王伯群慌了,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一位韬奋先生的老朋友,准备以十万大洋的筹码前来与韬奋先生“…  相似文献   

12.
聂震宁 《出版参考》2016,(11):61-63
第三章 敢斗争 1.此志不可屈 《生活》周刊最初是一份青年职业教育指导性刊物,韬奋接办后,使其内容得到迅速的拓展,除职业教育内容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求学、求职、婚姻、恋爱、交友、购物、文化艺术等无所不包,韬奋和编撰人员无不认真撰稿,诚恳回应读者的需求,其内容、精神与刊名“生活”真正做到名副其实,深得一般市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喜爱.不过,平心而论,这个时期的《生活》,还只是一份以市民趣味为主要风格的文化修养类刊物.可以说,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是以一种比较积极、融洽、和谐的状态开始起步,形成了很好的人气.但这只是韬奋接办刊物后的起步阶段.刊物尽管对“小人物”充满同情心,鼓励人们不要满足于现实,要奋斗自救,但总体上还是一份脍炙人口的文化修养类刊物.  相似文献   

13.
在旧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热衷于办书店办杂志。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办杂志起家”,介绍这方面的情况。韬奋一生办杂志,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接手办《生活》周刊开始。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其后生活书店继续出版《新生》周刊、《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国民》周刊、《生活星期刊》。改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是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又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不由得使我想起抗战年代,韬奋先生带领生活书店一班人,为促进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而艰苦奋斗的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抗战主张,韬奋先生主编的《生活》周刊积极响应,呼吁“停止内战”、“争取民主”以“实现抗战”,并参与组织和领导救国会,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 韬奋先生充满爱国  相似文献   

15.
飞花拾零     
邹韬奋和韬奋新闻奖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的笔名,是“韬光养晦”、“奋斗不懈”之意.韬奋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著名评论家、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前后外国在华记者的报道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前后外国在华记者的报道活动张功臣一中国革命在20年代经历了频仍的灾难和重重内部矛盾之后,30年代伊始,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再次把中华民族推进了世界政治风暴的中心。这个事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举世瞩目,固然同日本欲称霸亚洲的野心在西方列...  相似文献   

17.
<正>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挑起事端,寻找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借口而蓄意制造的。日军利用侨居在长春附近万宝山的朝鲜人与当地农民因租地挖渠引起的冲突,以保护朝鲜人为由,开枪镇压中国农民,打伤多人。日本事后反而颠倒事实,在朝鲜大肆宣传华人排斥朝鲜人,在朝鲜煽动了一场骇人的暴动排华事件。此为中国政府揭露日本暴行的有关文件。  相似文献   

18.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军统帅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沈阳城失守。日军在相继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挺进,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战争期间中国遭受的直接财产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据《中国青年报》7月6日报道)。仅就辽宁省台安县对90户居民所做的抗战损失调查,受损失的物质财产当时的价值为31.8万元,人口伤亡损失赔偿估计为19万元。“九一八”事变后,辽宁众多…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同志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最后他成为共产主义者。韬奋不幸过早地去世了。他参加革命工作,实际上是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到他去世为止的短短十三年中,他坐了一年监牢,经历了三次流亡。在这期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三件好事:第一,创办《生活》周刊和合作社式的生活书店,以及由生活书店出版的许多进步刊  相似文献   

20.
敖良飞 《青年记者》2006,(19):57-57
75年前,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三省,拉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作为中国的“国耻日”,这一天应当为所有中国人铭记。然而大多数的地方媒体尤其是报纸,在面对“九一八”这个每年必做题材时,报道被弱化处理了。为什么说是弱化处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