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廷常用的"皇帝之宝"打开《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清代各朝御档之首,都有一方9厘米见方的"皇帝之宝"印章。据中国一史馆清史专家介绍:在紫禁城收藏的众多宝物中,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而最能代表皇帝无上权威和地位的宝物,非此宝玺莫属。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帝钦定御宝为25方,后人称这25方印章为"二十五宝"。这25方宝玺也  相似文献   

2.
皇帝的印章称“玺宝”。皇帝的印章有公章私章之分,玺宝属于公章。凡是皇帝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它文告时,所用的就是玺宝。它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明清的御宝均根据不同需要而钤用,平时贮藏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5,(Z3):149-150
<正>清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1840—1911),盛京地区各级官府衙门及各级审判厅刑事审判的依据先后有《大清律例》(乾隆五年即174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宣统二年即1910年12月颁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以前,地方各级官府衙门的正印官既掌握行政权,也行使审判权,终审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京师职官犯罪及死刑案件,均向皇帝奏闻请旨。由于《大清律例》律文正条不甚完备,因而在盛京地区还有一些经皇帝或刑部批准的定例及成案,作为办案依据。宣统二年颁行的《大清新刑律》是一部较完善的刑法  相似文献   

4.
<正>《清实录》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编年体大事纪,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清代官修文献,记载皇帝在位期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动或事件,为清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清代沿袭旧制,新皇帝即位后即临时开设实录馆纂修前朝实录。清代12位皇帝,有11位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仅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的人员完成了《宣统政纪》,虽未用实录之名,但体例与实录无异。  相似文献   

5.
一、溥儒及其诗集编印情况溥儒(1896—1963),现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字心畲,号西山逸士,别署旧王孙,印名流浪王孙,室名寒玉堂。溥儒为清道光皇帝之曾孙,恭亲王奕訢之孙,宣统皇帝之从兄。光绪廿二年(1896)生于北京什刹海畔的恭王府。宣统三年(1911)人贵胄法政学堂读书,后并入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游学德国,获生物学博  相似文献   

6.
宣统年间清政府拟定颁发勋章章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勋章是由政府或某个部门颁发的一种荣誉标志。光绪七年(1881年),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外交活动的需要,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了宝星章程,向外国人颁发宝星勋章,后扩及外务部及驻外使领官员。但由于其颁发对象有限,不能满足政府各部门的普遍需要。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二,训练禁卫军大臣载涛等奏请实行颁发勋章制度,经过外务部、陆军部、海军部、会议政务处反复斟酌修订,于宣统三年二月拟定了勋章章程。现从馆藏会议政务处全宗档案中选出有关史料刊发,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哈恩忠…  相似文献   

7.
清末,陕西延长县油矿的试办,为我国近代石油工业之发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德商世昌洋行首先提出开采延长石油,遭到清廷拒绝。光绪三十一年十月,陕西新任巡抚曹鸿勋奏请自办获准。宣统二年(1910年),延长油矿局聘请数名目人为地质技师,开始试办延长油矿。现从馆藏外务部全宗档案中选出相关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编选者屈春海 郭慧  相似文献   

8.
《湖北档案》2009,(4):F0004-F0004
(清光绪三十二年)——1911年(清宣统三年),共571件,保存于甘肃省档案馆。该档案记载清代末期中央、地方各级官府衙门和德商天津泰来洋行关于中外签订建桥合同,奏请中央批准,自欧洲订购桥料海运天津,转运郑州,华洋工匠在黄河之上成功建造具有近代风格的第一座铁桥的实况,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专业期刊——《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工作和图书馆学书刊的出版也必然会逐步发展起来。而在我国图书馆专业期刊发展史上,在解放前我国出版的大约140种图书馆专业期刊当中,当以《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下称《年报》)为先河,因此是值得为之特别书写一笔的。一、浙江图书馆沿革浙江图书馆的前身是光绪29年(1903年)创立的“浙江藏书楼”。宣统元年(1909年)4月浙江巡抚曾子固奏请把藏书楼归并浙江官书局,扩为浙江图书馆,于是浙江图书馆正式成立。宣统3年(1911年)6月文澜阁归并图书馆,原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成为该馆的藏书基础。1913年将  相似文献   

10.
日前,杨浦区档案馆在整理馆藏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原五角场乡档案中有少量清朝宣统三年时的《执业方单》档案,使该馆馆藏档案时间上限前移至清代晚期。此次发现的清代档案是宣统三年江苏太仓州宝山县为殷行厂衣号  相似文献   

11.
红、绿头牌     
<正>"红、绿头牌"为清代高级官员因事向皇帝呈递的衔名竹牌,相当于现在的名片。牌上写有求见皇帝的大臣姓名、官衔、籍贯及人仕年岁、出师勋绩等事。红头牌仅供宗室王公使用,其他大臣只能用绿头牌,皇帝视之决定是否召见。因持红、绿头牌觐见多在皇帝用膳之时,故又称其为"膳牌"。皇帝选秀女时也用绿头牌。清宫在挑选秀女时,牌子上写明该女子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有无生疤等内容。初选通过称之"留牌子",等待复选。落选者称之"撂牌子",即可  相似文献   

12.
殿试卷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4,(4):F002-F002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始于唐代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成为定制。清代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起,殿试每三年一次,但具体时间、地点屡有改易。乾隆年间规定,大比之年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地点也确定在保和殿内。清代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  相似文献   

13.
王澈 《历史档案》2005,(4):F0003-F0003
上谕是皇帝向官员和民众发布的命令。据《清会典》记载,“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清入关后,雍正朝以前,上谕由内三院、内阁、南书房草拟。自雍正朝起,上谕均由军机处起草,分为明发和廷寄两种。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废科举、开学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1901年张之洞奏请递减取士名额:1903年张百熙等奏请每年递减三分之一的取士名额,将"科举、学堂合而为一";1905年袁世凯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清政府诏准自丙午科(1906年)起停办科举.……  相似文献   

15.
梓官——帝后的棺椁.俗称棺材:大行皇帝——刚死去的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一行自圆明园大东门起銮.开始了本年巡行热河、木兰秋狝大典活动。嘉庆在抵达避暑山庄的第二天.就因中暑导致“痰气上壅”而病逝于烟波致爽殿内.享年61岁.嘉庆从二十三日中暑到二十五日病逝.仅仅三天的时间.而从十八日出京到二十五日热河驾崩.也就短短八天即阴阳相隔。  相似文献   

16.
“公主”,任人皆知是皇帝所生女儿的专称,这名称在我国存在达二千年,起于纪元前的西汉而终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随封建皇朝之覆灭而成为历史名词。公主在清朝,还分两个等级,皇后所生女称“固伦公主”,妃嫔等所生女称“和硕公主”。两者虽同为公主,待遇却有差别,“固伦公主”的品秩“视同亲王”,“和硕公主”的品秩则“视同郡王”,低了一级。  相似文献   

17.
袁嘉谷(1872—1937)字树五,又字树圃,号屏山,云南省石屏县人。清光绪癸卯(1903)年,经济特科取一等第一名,即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奉派赴日本考察政务和学务,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1905年回国后,先后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国史馆协修长。宣统元年(1909)九月任浙江提学使。同年十二月兼任浙江布政使。本则史料即宣统元年(1909)九月皇帝给他的敕书。  相似文献   

18.
宣统年间发行“爱国公债”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宣统年间,清廷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在刮尽民脂民膏之后,遂将矛头转向了它的各级官僚吏绅。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打着“爱国”的旗号,发行“爱国公债”,以备经常军需之用。现将馆藏户部──度支部、会议政务处全宏档案中的有关史料予以刊布,以供研究参考。—──编选者张桂素农工商部为筹办公债参用外国利息办法奉旨依议事致会议政务处咨呈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农工商部为钦奉事。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二日本部具奏筹办实业拟借公款参用外国利息富签票办法一折。同日准军机处片交,奉谕旨:农工商部奏筹办实业拟借公债参用外国利息富签…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德市文物局合编的《清宫热河档案》一书近日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影印出版。该书是为 2 0 0 3年避暑山庄肇建 30 0周年而推出的专项文化工程 ,是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档案史料出版项目之一。全书共分 18册 ,所辑的 36 16件档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时间跨度始自康熙四十四年 (170 5年 ) ,止于宣统三年 (1911年 )。内容包括 :清代各朝皇帝围绕热河事宜颁发的谕旨诏令 ,记载清朝帝王在热河政务活动的起居注册 ,清政府、各部院大臣及热河都统等地方官员进呈的奏折、奏本、清单 ,中外交涉事件的信札函件 ,官府衙…  相似文献   

20.
<正>《清圣训》是清代皇帝谕旨诏令的汇编,是记言类官修史书。有清一代12位皇帝,除逊帝宣统外,纂修了11朝圣训。前10朝各有满、汉两种文本,光绪朝只有汉文本。圣训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涉及敬天法祖、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百官规范、文治教化、恤民劝农、招降怀远等等,充分反映皇帝的统治思想和执政理念。《清圣训》始修于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并自此形成新帝登基即开圣训馆为前朝皇帝纂修圣训之定制。自康熙起,圣训的纂修改归实录馆而不再设圣训馆,实录告成原班人员续修圣训。圣训馆、实录馆都是临时机构,书成即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