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2年版课标中,“阅读”和“表达”都是高频词,其中“阅读”出现了217次,“表达”出现了123次。可见,阅读与表达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性。然而,从小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消遣阅读”。学生只有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选择读书。他们在书中“找乐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消磨时光。这样的阅读,以碎片化阅读、  相似文献   

2.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灵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  相似文献   

3.
上学读书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工作以后,空闲时间也不过是看看小说、杂志等,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也不过是粗看一遍而已。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对书中滋味才慢慢体会出一些。有些书看了几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读书成了我的爱好。以前人常说“人到中年万事休”。我到四十岁才有了女儿,要“休”也“休”不了,  相似文献   

4.
做一个阅读着的语文教师——生命因“读”而充盈 乐于读书,才乐于教书;善于读书,才善于教书。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去读书。我常常拷问自己:我怎样才能拥有这份精神宝藏呢?  相似文献   

5.
我很少为了什么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只有在自学考试难以坚持时才苟同这种观点。也不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的所谓的用功去读书,我最尴尬的是,每当我捧着一本书读得入神的时候,时不时有人(包括我的朋友)都会来一句:“这么认真?休息休息。”很多时候,我就报之以苦笑:休息?我这就在休息,读书使我的心最为安稳宁静,读书是我最好的休息方式。我是因为喜欢书而去读书。就像有人喜欢打牌、有人喜欢看电视、有人喜欢上网、有人喜欢逛街、有人喜欢闲聊、有人喜欢旅游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读书就是我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时间我只读我喜欢的书。如果哪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这一天少了什么,在每个劳累了一天之后的夜晚,孩子已静静睡着,月亮温柔地定格在窗眼里,疲惫的身躯舒服地靠在床头,然后捧一本书,这是我一天最幸福、最放松、最适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本色语文——谈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坛上跌打滚爬十几年,曾为这理论那模式而亦步亦趋,也曾仗着自己年轻气盛而标新立异。如今坐下来反思,才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浮躁,也才惊异地悟出,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其实是两个字:本色。本色之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一如鱼儿离不开水。这几年,语文课模式层出不穷。殊不知语文…  相似文献   

7.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8.
读书     
书,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长生果”。有人会问: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人类只有掌握了各种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才不会灭亡。算起来,我读过的书也不下几百本了,读书,让我感受到了快乐。  相似文献   

9.
我的乐于藏书,来自我的乐于读书,而我的乐于读书,又来自我的必须用书。在我来说,藏书是手段,读书是过程,而用书,则是目的。书何以用?用于修养,用于事业,用于研究,用于写作。用传统的观念来看,这或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了。此时读书,浑然不知书之为用。五、六岁时,父亲在家课我以“三、百、千”,因我生性思钝,死记硬背,颇以为苦。由小学而中学,自己会读“闲书”之后,才渐知读书的乐趣。当时所读之书,仅止随缘涉猎,漫无目的。直到自己当了教师,才有了“书到用时方很少”的感哨.才悟出读书主要是为了用书。后来又…  相似文献   

10.
近期,与教师教研谈话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读书学习上应改变方式,特别是读什么书,怎样用书上的先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有的老师说:“我读了很多书,但就是用不上。”还有的老师说:“我学习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名的学家郭沫若,在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颇有建树。这与他善于读书是分不开的,他在《我的读书经验》一书中介绍了他读书的方法——“四为”读书法:  相似文献   

12.
傍晚放学时,学生叽叽喳喳,吵得头痛。我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看来一个个是不想回家啦?!我用眼睛恶狠狠地瞪着讲得最凶的学生,没有丝毫效果,看来他们已然沉醉在自己感兴趣的谈话中了。我一拍桌子,“啪”,怒吼一声:“别忙了!把书包放下,把书都掏出来,坐下来尽情地讲!”学生一愣。大部分人看老师发火了,乖乖照办,放下书包,也不再讲了。只有个别感觉“迟钝”的,丝毫没发现气氛不对头,还在兴高采烈地叽喳着,直至被同桌狠狠捣了一下胳膊,看见老师我那张铁青的脸才回过味来。全班肃然。我痛心疾首地教育着这帮“多嘴”…  相似文献   

13.
柯玲 《学习之友》2016,(1):19-20
牛津是个大学城,读书人多,并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在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分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  相似文献   

14.
读书真好     
当我翱翔在书的海洋中时,一种快乐的感觉充溢着我的心房。我似乎听到了自己心底发出的由衷的感叹——“读书真好”!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在书中我发现一个又一个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我们赋予“书”太多的美誉,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古至今,我们见识到读“书”给我带来的巨大力量,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多读书广集益,和“书”交朋友的好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爱上读书,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相似文献   

16.
书中岁月     
书中岁月先钧如今能静下来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爱读书的人总是寂寞的,真不知是因为读书才寂寞,还是因为寂寞才读书。常常问自己:“为什么喜欢读书?”有人说,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人生答案.也有人说,读书是为了解惑,至于宋人黄山谷所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  相似文献   

17.
李红丹 《师道》2005,(9):33-33
来到教室门口,我发现教室里没有我想象中的喧嚣,孩子们全都捧着刚发的语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看着,根本没有注意到我来了。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中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语书。”“说语书?”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随手拿起一本语书,充满激情地说道:“同学们,这本语书看上去很普通。可它凝结着许多编辑的心血,承载了无数教育工作的期望。悄悄走进去,你将看到一个神奇的世界。用心读一读,你会受益无穷!现在请大家自由读书,十五分钟之后交流心得。”  相似文献   

18.
书情     
我对于书的痴情,好比吃饭一样,时时离不开它,天天忘不了它。一部好书在手,读着读着忘了吃饭,那是常有的事。饭菜摆在桌上,妻子喊几遍,这才放下书本。妻子说:“看书比吃饭还要紧?”我点着头,笑着说:“对,你说的太对了。”她气呼呼的命令道:“把馒头放下,吃书去!’俄笑着说:“我吃完了馒头再吃书。”她也笑了。读书与吃饭准重要?一个人要做到身心健康,必须摄取两种营养,即物质营养和精神营养。吃饭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读书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人不吃饭会死掉,人不读书精神会空虚。人要是没有精神,活…  相似文献   

19.
王悠然 《小火炬》2020,(6):31-31
宅在家里,百无聊赖。看完了书,干什么呢?再看一遍,看得我几乎都能背下来了,我才不要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人。现在,只有到了晚上,我才能出门,而且还只能是在梦里……真是太倒霉了!我去不了北京,看不了花灯,见不到其他亲人朋友。这样的春节,我居然遇上了,太不幸了!  相似文献   

20.
乐趣     
明代王心斋曾在《乐学歌》中写道:“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的确,将学与乐视为一物,巧妙的见解,虽然学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是人生的一乐趣。一张简陋的桌子,以及堆在桌角的厚厚一摞书,这便读书者惟一需要。在这理想的境界中,无丝竹之乱耳,日沉浸于书中,怡然自得,难怪孔子云:“何陋之有?”走入书城,与书相拥,我常常沉醉于其中,那份惬意,我永生难忘,每次入神,似乎都能达到“身如菩提树,心明境台”的境界。我心无旁骛,似乎在与书中人同呼吸命运。《海伦·凯勒》记叙了一位又聋又瞎的残疾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