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习惯和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受学校和教师"关门管理"、"关门教学"习惯的严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隔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联,导致学生习作走进了强做"无米之炊"、难成习作之美的困境。"生活作文"的教学方式,对于打通生活与作文的联系,让作文内容不再贫乏,让作文思路不再闭塞,让作文  相似文献   

2.
文章来自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于是,谈写作文就不能不谈"反映生活"与"评价生活"的问题. 什么叫"反映生活"?什么叫"评价生活"?看个例子就明白了: 有篇题为<鸟之友>的作文,写放学后作者与好朋友张燕一道回家,路上看见有小贩卖麻雀,还有些人在那里围观.张燕本来是个内向的女孩,这时却生气地上前去对小贩说:"叔叔,麻雀不能卖!"大家都静下来看着她.  相似文献   

3.
王爱国 《同学少年》2008,(11):11-11
"为什么拿起笔来总找不到话说?"许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其实,写作就是将生活体验用恰当的文字写出来,以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怎样写"真"文章?简单地说,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写出自己的真生活、真性情、真体验。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汉字看似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实则潜藏着趣味盎然的生活体验与耐人寻味的情感体验。语文是生活的写照,是典型化了的生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导为学生架起了连接生活体验中的"趣"与语言文字内的"情"之间的桥梁。一、未成曲调先有情——走进文本寻"情趣""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应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操练后,学生的解题技能似乎获得了发展,但是学生的思考空间却缩小了,理解和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甚至连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都无法解决了。这是怎么回事,不是"熟"能"生巧"吗?一、教学设计的"课本化"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教育"。关注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昨天"生长新知;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生活和数学勾连,以"今天"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以数学知识提升生活品质,向"明天"生长价值。  相似文献   

7.
“逗”生活     
看到这个题目,大概有人会笑我傻,你怎么可能去"逗"生活呢?其实,这个"逗"生活,就是我种豆的生活。社团活动课上"种绿豆"的实验,激发了我的兴致。我们来到学校后面的农科技实践基地。因为有三种种植方法,想知道哪种方法最好,就得一一种植。  相似文献   

8.
张燕 《母婴世界》2010,(4):56-57
"丁克"大家都会知道是什么意思,夫妇双方都有收入却不要孩子,过着自由自在的二人生活。"白丁"又是什么意思呢?白丁嘛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白白地做了一场丁克梦。许多婚后发誓要将丁克进行到底的夫妇,到了30多岁却杀了个回马枪,纷纷忙着生孩子了。什么原因使他们"违背"了当初的意愿,重新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以为,落实好"动",让"动"卓有成效,是和美乡土作文顺利开展的关键,并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一、科学的主题,让学生易"动"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帮助学生亲近生活、走进生活,才会获得更多的体验,促发习作期待。1.能限于个人"动"的主题。(1)"动"于无声无息间。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一件熟悉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的难度都大大地降低了。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与向上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数学上,关于"生活化"的理论阐述真可谓铺天盖地,课堂上  相似文献   

12.
近阶段的教学实践让我想起了莱辛的这句话:"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也让我尝到了利用孩子在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学生的"理想"的甜头,教育就应该生活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育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过关注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和谐教育思想。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建构性学习,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暑假就要到了,我想趁着假期帮孩子"均衡营养"。孩子平时生活的圈子太狭隘,每天穿梭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没有足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这一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教学做合一"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这一思想解决了生活中如何施教的问题,他指出了"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教育法,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校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从那时起,学校以"从生活开始,为生命奠基"为办学思路,把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有积极生活态度、基本生活技能、良好生活习惯和高雅生活情趣的人"作为育人目标。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称"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6.
王贤文 《江苏教育》2012,(32):34-36
校外生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应试教育主导下的校外生活存在"教育化"的误区,即校外生活仅仅成为应试目标达成的工具。"本真"的校外生活应该符合儿童自然的、游戏本性的生活。"本真"的校外生活要求人们正确认知学校生活与校外生活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的这种"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低年级写话教学方面有着很大的启示。本文主要谈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语文低年级写话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春兰 《地理教育》2015,(Z1):140-141
如何使地理课堂"牵进来"、"溜出去",就得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应当让地理课堂教学变得生活化,把生活带进地理教学,这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教育家陶行知说:"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可见,生活与教育是一致的,应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所以,"牵进来"、"溜出去"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高中地理课程其实就是学习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但是,教材理论知识相对死板,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较  相似文献   

19.
让数学成为链接小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是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实现从"生活"到"数学"的飞跃?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课堂"一体化构建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不好好儿活"师:无论生活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身体是健康还是残疾,上帝创造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秋天的怀念》中,母亲的一句话告诉所有人应该这样生活——生:(齐答)"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母亲为什么要和自己的儿子说"要好好儿活"呢?生:(齐答)因为作者"不好好儿活"。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开头"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直接点出"我""不好好儿活"。对生活失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