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女性是儿童母语习得的重要他人。在覃塘壮族聚居地,儿童的母语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母亲和奶奶的亲密接触中自然习得,并由此确立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核、思维方式和民族认同。在当下的跨文化语境中,覃塘女性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困惑,提升她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能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而本地普遍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民族语言生存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汉代器物赋是汉赋长河中的一个支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大量散佚。本文在统计汉代器物赋留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器物赋的内容,进而探讨这些作品与汉代民俗、汉代人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汉代器物赋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赋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苗族的习惯法是通过一定的器物与文化符号记载而世代相传,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苗族社会中纠纷的解决、契约的订立与解除以及禁忌习惯等是通过破竹筒、刻木、打草标等文化符号来体现的,形成了独特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4.
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文化,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创造、轻松与愉悦的诗性表达,是儿童在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基础上的文化生成、文化创造与文化超越,是人生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属于启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在对现代化的认识问题上,经历了个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的过程,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从文化、制度到器物,再到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及艺术风格使得中国的陶瓷文化一直被视为足以体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和精神风采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现代陶艺设计中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器物艺术风格并受到其深远影响,中国现代陶艺一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魅力与日俱增。在深厚的民族土壤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的传统器物至今的现代器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昭示着器物的美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更替、科技的转变而发生着内部结构、材质等的改变。器物之美也因此而随着设计形态的造物与造形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本文就从器物之美论设计形态学中的造物与造形的重要性中的造物与造形的区别、怎样造型与怎么造形、设计形态学艺术、设计形态学中的造物与造形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阐述,并以广府文化为案例,说明了这样的器物之美所呈现出的设计形态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王娟 《现代语文》2015,(3):108-109
儿童语言习得过程是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下潜意识地掌握语言和学习文化的一个过程。儿童学习语言虽然有先天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后天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试从语言观念、性格角色及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进一步促进儿童语言习得水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对甲骨文和东巴文中所记录的酒器、食器、盥器等器物字数量类别和字形结构的比较分析,得出两种文字中的器物字总数差不多,甲骨文酒器类器物字种类丰富,东巴文炊具类器物字数量占优;两种器物字都以反映器物主要特征的象征方式造字,东巴文的图画性更强,从而揭示王室文化和民间文化、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对于文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促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建构,激活这一特定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要且急迫。基于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精神成长文化空间的原生态文化属性,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知、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性行为三个维度规定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实现儿童由原生民族身份认知向中华民族身份认知的超越;二是促成儿童感性化的原生民族情感向中华民族情感的提升;三是形塑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的中华民族性行为精神特质。培育民族地区学前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依赖有效路径。第一,优化儿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场域;第二,拓展儿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文化空间;第三,揭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一致性,突破儿童原生民族性行为与中华民族性行为贯通的瓶颈;第四,优化儿童游戏的内容,促成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许多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不断流失,主要是由于各种传统民俗事象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变化。白马藏族世代居住在陇南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在白马藏族的众多传统民族艺术文化中,服饰是最有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下,陇南白马藏族民族服饰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儿童服饰已断代,男子服饰基本汉化、藏化,基本保留了民族传统样式的妇女服饰也正处于变异之中。面对白马藏族服饰文化遗产消失速度加快的严峻现实,对其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有效保护,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拥有独特的茶文化,茶饮历史与茶马贸易史源远流长。蒙古族茶饮功能丰富,茶的种类多,不但有大量外来的本味茶,还有本土化的风味茶。烹制茶饮使用的器具与工艺独特,茶俗富有民族特色,茶礼内涵深厚。通过对蒙古族茶饮习俗养成、茶叶贸易历史演进、茶饮种类演变的追溯,对独特的制茶工艺,丰富的茶礼、茶俗的梳理,可以领悟到蒙古族茶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园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遵循“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积极挖掘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走特色人文旅游之路,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同时,积累了民族文化保护经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被誉为“西江模式”发展道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是其成功经验,对黔东南其他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有重要参考价值.尽管如此,增加资金投入、吸引民族文化持有者参与、培养人才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仍是有效开发与保护黔东南民族文化不可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西夏地区的饮食文化主要受到西夏自然环境、西夏民族构成以及西夏人民的对外交往等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西夏地理环境为西夏人民的饮食提供了物质基础,西夏民族构成是西夏饮食文化形成的主体因素,西夏人民的对外交往则进一步丰富和改善了西夏人民的饮食。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被全球化浪潮吞没的危险。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款式之复杂、配饰之精美、工艺之高超,在国内外各民族中都属罕见。面对全球化的威胁,苗族应以坚持民族文化个性化为宗旨,不断挖掘和保护自身优秀的服饰文化,实现其现代化转型,使其在传承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众文化迷散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儿童价值观的构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是一种不可回避的隐性课程。根据斯图亚特·霍尔的制码解码理论,日常大众文化生成与对儿童作用的过程的三个阶段依次是:"编码"、"话语形成"和"解码"。大众文化解码对儿童成长带来直接影响,大众文化解码的适恰性由大众文化编码的正当性、儿童的先行经验,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匹配性所决定。教育主体需要有干预儿童日常大众文化"意义生产"的意识和能力,要消除视大众文化为"洪水猛兽"的错误理念,主动在正规教学中引入大众文化,并且改善儿童的先行经验。  相似文献   

17.
试论侗族旅游发展过程中饮食文化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侗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侗族的饮食文化特色,指出了侗族饮食文化开发中的局限性,由于饮食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大力发展侗族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en a central goa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9. Particular concern has been focused 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here educational quality lags behind that of other regions. Since 1986 the State Education Commission has been working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ine year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 all Chinese children nationwide. Implementing this policy has been particularly challenging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western China where many ethnic minorities live. The solution rests in training an adequate number of teachers who are themselves from ethnic minority groups or who are willing to teach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 This article reviews a significant and growing body of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drawn from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on minority teachers and teachers of minor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法文化研究资源.徐晓光教授多年来扎根于西南民族地区从事民族习惯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原生的法——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的法人类学调查》是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民族法学界的又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鼎、镬、鬲、釜、甗等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具,它们的形制、用途不尽相同,存在时期也不一样。古代烹饪所使用的器具,跟烹调技术、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灶火火力的运用有关。通过这些烹饪器具以及记录它们的文字,可以看出古代烹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