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超同学几天没来上学,听老师说他住院了。课间,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真想去医院看看他.”有的说:“给王超写封慰问信怎么样?”俞老师听了,说:“我觉得写信不错。” 于是,同学们在午休时间给王超写了一封封充满真情的慰问信。放学时,各小队把信交给了我。我一边整理一边看,嗬!大家写得真好啊!有的说:心里很不好受,希望王超赶快来上学。”有的说:“王超,等你病好了,我来给你补课。”看着大家写的一封封热情的信,我心里热乎乎的。真想快点把信送到王超手里。放学了,我带上全班同学的慰问信来到了王超家,可惜他家没…  相似文献   

2.
用好手中的“双刃剑”走进三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问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彩虹,作者想到了彩桥、仙女,想到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同学们,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同桌先互相说说。”孩子们听的听、说的说,教室热闹起来。讨论后老师要求以同桌为单位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3.
我们班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听说训练实验,实验的时间虽然不长,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有了一定的听的能力,说话也初步规范化了。如教《小玲玲当检查员》,学生听我讲一遍故事后,就能准确完整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这个故事里有几个人?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经过训练,学生不但能认真听老师讲话,还能认真听同学发言。如有—位同学说到自己的手绢上有两支大红花,有的同学马上就指出,花不能说“支”,应该说“朵”我让同学们互相纠正语病,同学们感到很新鲜,学习积极性很高。  相似文献   

4.
“作文不厌百回读,”我刚说完,就有同学问:“不对吧?应该是作文不厌百回改!”是啊,每篇优秀作文的诞生都要经过多次修改,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能在字、词、句上加以简单的润色外,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修改文章了。我想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在自斟自酌的基础上再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好作文就会出现了。有的同学立刻就叫开了:“怎样进行啊?”别急,我有几法可供参考:一、用感多读文章写好后,可以大声地把你的文章读给他人听,如果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那就先读给自己听、家人听。特别是初学写作者,更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初一下册学到be from和come from。它们都表示“从……来,是……人”。如Jim is from England.The twins come from the USA.若问对方是哪儿人,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from?”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come from?”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的,应说成:Where do you come from?  相似文献   

6.
上中学的时候,同学们问我:“将来想干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做一名博学的中学语文老师!同伴们都嘲笑我傻,特没出息。在这个“全民皆商”时代,谁还会做一个“孩子王”?好朋友悄悄地对我说:人家有的同学想作记者.有的想将来从政,就是班里成绩一直排在末尾的XXX都想着将来经商赚钱。你的成绩那么好,怎么就选择了这样一种无名无利、又得不到别  相似文献   

7.
高一新生入班后,我要求同学们自主结合就坐,同时把一名瘦弱矮个的男生——李郁(化名)单独安排在最前排。一天后,李郁却把课桌搬到教室后面紧靠墙角处独坐,显得孤零零的。我不解地问他:“你前面都是高个同学,会不会影响你看黑板的视线?”他摇摇头,肯定地说:“不会,能看到黑  相似文献   

8.
我的歌声很难听吗?为什么只要我的歌声响起,立刻会招来雷鸣般的大骂声?真搞不懂。有人说:“早上听了你的歌,我一天都吃不下饭。”有的说:“只要听了你的歌,我晚上绝对失眠。”不过同学们,千万不要听他们胡言乱语!  相似文献   

9.
中午,张老师在教室里和同学们聊天。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读过许多书,看电视、听广播,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你听,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时髦的话题:“告诉你吧,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他刚说完,立刻就有同学请教:“信息时代是怎么回事呀?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前是什么时代?”这位同学想了想,但不知怎么说好,露出一副难为情的表情。看到这种情形,张老师立即把话头接过来,对大家说:“想知道有关信息时代的事吗?咱们就以‘走进信息时代’为主题,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吧。”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好耶!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张老师和同学…  相似文献   

10.
眼睛也骗人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肖老师却说“艰晴也会骗人”。同学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眼睛怎么会骗人?难道有魔法不成?”有的说:“眼睛是会骗人.我就被骗过。”还有的说:“不可能,眼睛会骗人,有证据吗?”……  相似文献   

11.
“作文不厌百回读,”我刚说完,就有同学问:“不对吧?应该是作文不厌百回改!”是啊,每篇优秀作文的诞生都要经过多次修改,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能在字、词、句上加以简单的润色外,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修改文章了。我想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在自斟自酌的基础上再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好作文就会出现了。  相似文献   

12.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去做练习题。学生一共做了五道题,做完后,教师问下面的同学:“他做得怎样?”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最后一题做错了!”这位教师说:“为什么你们只看到了他做错的那一道题,而没看到他做对的四道题呢?”  相似文献   

13.
一天课余,一帮同学在谈论蜥蜴靠什么来选择后代性别。有的说:“靠自然因素。”也有的说:“靠遗传因子。”大家各说各的,争得面红耳赤,但谁也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服对方。忽然有人高喊道:“包峥,你这个‘小博士’快来呀,我们遇到难题了,你能来给我们说说吗?你看书多,或许有答案。”听他们说了他们的难题后,我问:“鳄鱼和其他爬行动物是靠什么来决定性别的?”大家不约而同地说:“靠孵化卵的巢的温度。”我说:“蜥蜴也是一样的。这个答案是我在最近的报上看到的。”此时大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显然,他们还没有信服。…  相似文献   

14.
我来谈谈对《闻鞋事件》中”我”的一些看法。身为一名中队干部的“我”,在“闻鞋事件”中既不去制止“A”同学的行为,也不去帮助其他同学,没有尽到中队干部的责任。怎么对得住同学们的信任呢?只会觉得愧对于大家。(好友:嗯,确实如此。)如果我是文章中的“我”,我就会对“A”同学说:“你不应该让同学  相似文献   

15.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观察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观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观察更具有精确性。因此,在观察前必须先激起学生们的观察兴趣。例如:在学习《鸟》时,我首先问同学们,我们家中平时养的鸡、鸭、鹅是不是鸟有的同学说“是”,也有的同学说“不是”。两种意见争执不下,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说:“同学们请不要争吵,等咱们学完这节课之后,我相信同学们就一定能准确地判断它们到底是不是鸟了。同学们愿意学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学生心里都想…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1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陈煊之博士在华中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报告完毕后,陈博士让同学们提问题。有位同学说:“我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想请教一下陈教授……”大家听了都笑了。陈教授过一会儿也善意地说:“这似乎有点讽刺的意味啊。”当然双方都毫无恶意.大家都明白彼此的真实意图。一会儿又有一位同学说道:“我有两个很深奥的问题……”大家听了又都笑了。  相似文献   

17.
星期三的晨会课上,班主任谢老师向大家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同学家境贫寒,你们打算怎么帮助他呢?”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给他捐款,有的说自己会去辅导他学习,有的说要赠送他一些学习用品……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谢老师点点头,说:“我们班陈丹莉同学的父亲在大学读书,母亲一直没有工作,而且前段时间家里又有人住院,花了不少钱,现在家里比较困难,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好吗?”说着,谢老师从口袋里拿出100元钱,放进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望向陈丹莉,目光里饱含同情。大家小声议论起来:“我以前一直以为她不…  相似文献   

18.
教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时,当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自然物体”这个名词以后,让同学们举例说出一种自然物体。有的说山,有的说水,有的说月亮,有的说星星;还有一个同学说雷。这时我紧接着说:“你说雷,我也说雷。雷是不是一种自然物体呢?”同学们茫然。我说:“雷不是物体,它是大自然里发生的一种现象,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自然现象”。接着又把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进行上述转折,是随机的,但又不是盲目的,因为前头连续四个同学举出的例子都是正确的,第五介同学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没有明确“自然现象”,所以,只要向他们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或许会说:“当班干部,不是很光荣吗?”我说呀,光荣是光荣,可其中的不容易,你或许有所不知吧?大人的压力爸爸妈妈说:“既然你想当好这个生活委员,那学习成绩必须是班上的前五名。如果成绩不好,那就别当这个班干部。”在大人眼里,要当班干部,就必须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同学的压力中午,一些同学总是喜欢边吃饭边讲话,吃饭的速度特慢,这样就耽误了餐后搞卫生的时间。这时我提醒他们,有的同学却满不在乎,依旧谈笑风生。有的还蛮不讲理,出口伤人。虽然我总把这些当作是对自己的小小的考验,可心…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