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新 《科协论坛》2007,(5):123-124
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译者主体介入的痕迹。对翻译方法的研究不能孤立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不可将翻译活动看作复制原文的简单活动,从而反对、甚至批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介入;另一方面,译者的能动性在某些情形下要受到源文本语言规范、民族习语、作者文学手法以及文本类型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周岩 《科教文汇》2010,(29):124-125
在翻译批评界,很多学者都对翻译批评主体的构成有其独到的见解。无论哪种构成方法,读者批评对于译作都十分重要,作为译语接受者,读者对于译文的意见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读者作为大众,又容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因素。因此,从社会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译语读者心理的影响十分必要,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孔超 《中国科技信息》2007,(24):275-276
国内翻译界中翻译批评的缺席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健康发展无疑是不利的,分析与比较中西方翻译批评发展过程与理论基础,对我国翻译批评走出尴尬局面、重新定位、建立独立的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批评是文学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方面,长期以来诗歌翻译批评沿袭着诗学的批评模式。而黄国文教师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摒弃了批评的主观随意性,运用语言学理论对诗歌翻译批评进行了深入研究,开辟了诗歌翻译批评的新视角。基于此点,本文在分析翻译批评现状的基础上,对诗歌翻译批评的语言学模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张志成 《科教文汇》2008,(4):163-163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目前翻译界研究的重点。译者的伦理意识也是翻译界新兴热点。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审视译者的伦理意识可以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在翻译主体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译者。一部好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独特作用的体现。现从语言的特点出发,分别于词汇、语言形式、文化差异和社会习惯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8.
卓玲 《科教文汇》2009,(1):214-214,219
几十年来,翻译研究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由原文到译文的线性研究逐渐跨越到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研究。对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意识的探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但是,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各主体之间的间关乐。本文拟从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几大核心概念出发,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性的同时,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园 《中国科技纵横》2010,(17):92-92,68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两种“极端”一一传统译论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肯定了本雅明关于译者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既不贬低也不拔高译者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与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批评与英语专业本专科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郝芹 《科教文汇》2009,(13):131-131
人们在关注翻译教学质量时,往往只重视翻译理论的讲解、翻译实践的完成,而忽略了翻译批评对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本文从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翻译批评的概念入手探讨翻译批评与英语专业本专科翻译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翻译批评的类型,并阐述了两种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了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研究,概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通过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指出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后起之军有其自身特点,亦待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介了女性主义及其翻译研究,概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通过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指出中国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后起之军有其自身特点,亦待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本文主要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译本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被接受的,任何译本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在进行翻译批评的时候,必须考虑社会历史语境对译者的制约,才能保证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了民国著名翻译家周瘦鹃对《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的译本,从其语言风格,翻译策略,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8.
孙正峰 《内江科技》2008,29(5):23-24
作为语际交际的翻译以译者为主体先后分别涉及了原语和译语两个语内交际过程。译者怎样保证成功地实现翻译的语际交际功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会受什么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过程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何芳 《科教文汇》2012,(23):133-134
本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研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几个相关的基本问题,首先翻译的主体是一个译者的实践活动。其二,翻译客体涉及的是语言的问题。其三,翻译同时涉及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必定与文化有相当的关系。根本的就是对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