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异化与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字网络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低门槛、多元、双向和“去中心”设计,使得网络人具有了无限自由的活动空间,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诸多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色彩.然而,任何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异化,正是这种无限的自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网络的异化和网民行为的非理性发展.要消除这种异化现象和非理性行为,就必须强化网络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倡导和培育网络传媒的社会主流意识.  相似文献   

2.
自由分类法的社会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分类法是Web2.0的产物,它改变了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自由分类法对互联网、网络用户、图书馆、商业领域和其他组织机构等带来的影响、改变,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揭示出其在网络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刘彤 《新闻窗》2007,(1):96-97
网络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产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场与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信息革命。网络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目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八.们传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及运作方式。网络具有的自由、开放、多元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使很多人相信,网络必将给人类带来一个民主社会——因为自由开放等特征是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公民社会"的内涵,指出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土壤,而网络舆论的发展恰恰为中国公民意识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网络舆论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基于其公开性、互动性、隐蔽性等技术特征,网络舆论带来公民意识的发展、张扬是一种"技术赋予的自由";由"技术赋予的自由"转换到"自然觉醒的自由"还有赖于长期的政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做公民.  相似文献   

5.
2009年初,国务院新闻办联手广电总局等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近两千家经营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被关闭。此次整治行动的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目前网络生态失衡的严重性。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一旦失衡,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给现代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自由不意味着放纵,对网络的滥用极易使网络荒漠化,所以,在发挥网络便捷功能的同时,要注重网络生态的维护和构建。  相似文献   

6.
网络"恶搞"是非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金  蔡骐  傅海 《青年记者》2007,(1):32-34
赵:两位好! 回顾2006年的网络,"恶搞"成为一个热门的词语.从电影大片、流行音乐,明星名人以及经典传统文化,网络恶搞似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据说,"恶搞"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人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它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9年初,国务院新闻办联手广电总局等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近两千家经营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被关闭.此次整治行动的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目前网络生态失衡的严重性.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一旦失衡,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给现代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自由不意味着放纵,对网络的滥用极易使网络荒漠化.所以,在发挥网络便捷功能的同时.要注重网络生态的维护和构建.  相似文献   

9.
传播新技术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传统的社会控制提出了挑战。由于时空的重组、数字化的发展、社会身份的隐匿以及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控制面临着失序的危险;数字化造成传统法律控制的无力,社会身份的隐匿使得传统道德约束产生弱化趋势;开放性、网络化带来了传统组织控制的失灵。如何应对传播新技术的挑战,维护我国家社会内部的协调、稳定发展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不仅迈入新的媒介时代,更接触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这也是目前颇受学界重视的学术话题.本文在描述了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后,认为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化产生的社会动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和繁荣网络文化的三个措施: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对网络文化采取包容冷静的态度、架构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沟通桥梁.  相似文献   

11.
网络因其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时空感受而饱受赞誉.这加强了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崇拜,网络及其代表的工具理性逐渐在现代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发现网络并没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13.
网络BBS论坛的匿名性跨越了现实话语表达的多重局限,为讨论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BBS已经成为使用极为广泛的重要民意表达空间。特别是近年来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网民充分利用BBS展开自由讨论,最终形成网络舆论,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网络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及时性、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性,人们希望网络可以打破政府的权力和知识垄断,打破经济势力对网络的控制,从而把人们带入一个拥有广泛政治参与的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之中。然而,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的发展受到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控制,它的发展并不是自由和随意的。“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MarkSlouka)在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网络所具有的自由开放等民主社会形成的重要条件,使人们对网络的发展寄托了乌托…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及移动智能手机等新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倍显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等优势的同时,也呈现出“滚动化、裂变式”传播等特点,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虚假新闻、语言与选题的媚俗化等一系列失范现象.因此,在网络信息融合与驳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自由而负责任的网络信息平台,使信息高速、准确、真实的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社会网络分析推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迅速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各领域人士包括研究知识管理学者的重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组织内知识共享网络及知识创新形成的一般规律.研究认为,组织内的社会网络有助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7.
羿克 《今传媒》2012,(3):24
主持人语:随着网络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其必将扮演着越来越不容忽略的角色,网络舆论也会随之越来越广泛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网络舆论的成长也是整个社会的成长,它是社会自由、透明和民主的表现之一。网络舆论的科学、网络环境的进化不是几个研究者、几本法律规范、几篇文章就能改变的,这需要千千万万个网民共同付诸行动,共同完善自身来营造一片网络的蓝天。本期传媒与法栏目首先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薛可  方慧 《新闻界》2007,(5):45-47
亚文化这种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在传统渠道中生存较为隐匿,但在网络传播中,特别是随着播客的兴起,亚文化由此而得到了生存和扩展的土壤.一些非主流的文化思想也借助网络的力量得到释放,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文章旨在从播客的传播现象着手分析网络亚文化传播与社会个人形象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评论是舆论不一律的典型反映,通过舆论一律与舆论不一律的反复交替,实现社会观念的进步;网络评论具有最强的互动性,为畅所欲言、自由讨论提供了平台;网络论坛具有最强的草根性,其中的意见领袖对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表现了热情的关注。在公共危机的应对过程中,网络评论发挥安定人心、激励斗志的社会平衡功能,利于政府实施减灾防灾的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网络作为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允许个体进行自由的意见表达,如果说过去的网络社会是一个集体发声的时代,那么今天的网络媒介更突出表现为个体发声的表达平台。在这样一个自由话语权的时代,网络受众拥有积极而个性化的话语消费权,而自由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数隐患。今天,我们在网络社会上该如何正确表达意见,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