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4,(8):407-408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格局,在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传播观和传播理论受到强烈冲击,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正在发生"变异"。本文主要从涵化理论背景、主流化过程、受众认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涵化理论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层互动日益频繁,网络所构筑的虚拟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随着受众选择自主性的增强,电视时代的"涵化理论"无法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信息传播模式和内容结构的变化使得普通受众开始参与媒介拟态环境建设过程,改变了大众传播时代的线性传播模式,"涵化理论"的内涵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总结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特征,提出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领域、受众分析等方面的挑战,给予新媒体时代传播理论的创新发展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白雪  肖燕怜 《采.写.编》2018,(1):56-58,29
涵化理论是继议程设置理论之后媒介效果研究的第二大领域,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涵化效果的研究虽数量众多,但也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是主要关注"因果关系""细分化"元理论、"照搬照用"原理论问题,而忽视了所处背景的不同;二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运用涵化理论研究受众效果,主要关注的是以时间为标准的传播特性和互动性、参与性,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6.
陆健泽 《东南传播》2015,(12):77-79
医疗一直是我国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其利益牵涉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可是,当前我国医患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医患新闻在媒体上的频频曝光,导致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评价偏负。本研究以涵化理论作为依据,通过对成都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考察公众对医生职业形象的的评价,试图探讨这种评价与媒介接触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对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流变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7.
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被青年所掌握,才能激发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对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挑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打造沉浸式、交互式、接地气的场景化传播模式,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电视理论节目不同于其他大众化的传媒节目,往往以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目标。特别在互联网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理论节目通常会利用记者采访、嘉宾访谈、纪录片讲述等素材进行节目策划与设计。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与传播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电视理论节目现状的梳理与分析,提出推动电视理论节目样式与内容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包萨楚拉 《视听》2023,(5):10-13
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ChatGPT对新闻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内容丰富、学生能力提升与新闻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能起到明显推动作用,但新闻教育也会因ChatGPT的出现而面临新闻学子学习态度与模式转变、新闻价值观教育重心偏移、新闻传播学科独特性无法凸显等挑战。面对技术的飞速进步,新闻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理性与清醒。  相似文献   

10.
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守正创新性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展开,以此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科学依据。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对传统媒体继承的基础上逐渐呈现新的特性:传播渠道多样、虚拟与现实结合、言论自由与开放等,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之间、新媒体格局与舆论导向之间、人民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双重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面临的现实困境。唯有创新传播模式、改进传播理念、增强传播效果、优化传播内容,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张力,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格伯纳涵化理论开创性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阐释了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主观现实三个现实的关系,验证了李普曼关于"媒介拟态环境"的认识论假说。涵化理论自提出后就批评不断,但仍然带着争议成为效果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几大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涵化理论的研究进行简要梳理,建议:未来涵化研究需要在理论上能对更多跨层次的作用力加以研究,并且将批评性的眼光聚焦于电视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影响,打破学术研究"零和游戏"原则,实现涵化理论研究与文化批判研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信息传播、渠道、模式、形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促进新闻传播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使其在信息传播、渠道、模式等方面得到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信息错综复杂,新媒体短视频已成为继文字和语音之后新兴的内容承载方式。短视频日活跃用户数量惊人,呈现出参与大众化、传播快速化、内容新颖化的特点。本文从框架理论入手,以抖音短视频App为主要研究对象,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传播内容是如何冲击受众框架认知,从而获得流行性传播及病毒式推广的效应,以及在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的未来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所在,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始终是时代课题。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受众参与程度更高、传播形式更加高效且多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如娱乐化碎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矛盾、传统文化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适应性不足以及兼具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稀缺。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为传统文化传播应该在持续坚守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形式创新,进行多元化发展并且加大培养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以便在新时代更好地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涵化理论起因是对电视的研究,诞生后约50年时间里一直是大众传播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初步分析了网络社区与搜索引擎的涵化效果,提出了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人际性、个性化,使得网络更容易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社会环境的符号环境,搜索引擎则变本加厉的创造出"营造环境",使受众自我涵化。这些负面的涵化效果可能会涵化出与主流社会不兼容的群体,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社会大众对来自学术媒体的专业化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渐升温.为适应当下大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传统“静态-单向”的“残缺”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在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推动下,逐渐向“动态-双向”的“完整”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既还原了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媒体应有的媒体意义,也拓展了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路径.本文在揭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重点从学术期刊生产、传播、信息反馈3个环节探究新媒体技术和思维引入后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机制,以期为新媒体时代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而言,不仅仅是挑战,还是机遇,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开放性强、多样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也让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是怎么样进行传播的呢?这篇文章以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为基础,对新闻传播的路径作出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学"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的定位使其比一般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更加重视理论与实务间的关系探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化,这一趋势也将影响新闻传播理论的形塑及其与实务界的互动。我们一方面以传播实务的流变为脉络,来探讨新媒体时代理论建构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从"理论"和"实务"的本体内涵进行分析,以此厘清理论与实务间的辩证关系,并就新媒体时代理论与实务的互动给出建议,希冀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学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6至2020年期间,国内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领域的研究稳步推进。从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看,第三人效果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对社会重要传播事件的研判,对具体的传播实践的指导中。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该理论具有良好的发展张力和适应性。对已有成果的考察也显示了国内对第三人效果理论本身的研究进展较慢,滞后于理论本土化应用的需求,引导传播技术发展、改善传播生态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