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2月,“探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工程项目发展与合作商机”研讨会在香港举办,研讨会由香港工程界社促会和广西科协共同主办。这是广西科协搭建中国东盟科技社团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在工程项目领域合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1个月前,广西科协与香港工程界社促会在广西南宁携手举办了“中国东盟工程项目合作与发展论坛”,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农业科技合作选择机制以推动提升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和增强发展策略有效性,以期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对东盟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各国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构建东盟国家农业科技合作环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东盟主要国家农业国际科技合作环境水平以及中国与其农业科技合作现状;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盟主要国家划分为5类,基于分类管理原则提出中国加强与东盟主要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等。结果显示:中国与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重点在于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生产力,尤其是基于自然资源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泰国和越南加强稻米产业科技合作,尤其是提升优质稻米产业的数字化供应链水平;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加强农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合作;与马来西亚侧重技术密集型农业领域合作;而与文莱则以加强科技交流为主。最后,从农业领域培育特色优势经济增长点、建设区别化合作平台和推进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涛  谭晓 《科学学研究》2013,31(8):1136-1140
 科技资源全球化流动与配置的趋势日益明显,而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范围掌控、调配科技资源的能力。基于SCI国际合著论文数据,综合应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国际合作整体发展态势、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倾向、优势和弱势学科国际合作地位差异、高质量成果国际合作依存性等四个角度分析中国2000年至2010年的国际合作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积极、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中国科研人员国际合作的主导地位也在不断加强。然而,中国的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呈现出合作率与合作地位的奇异性,而且中国的高质量工作具有较高的国际依存性。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文章分析了中国-东盟新能源发展的现状特点,提出中国-东盟新能源的重点合作方向,对中国-东盟新能源合作的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运用创新综合指数和全球创新指数分析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大量数据分析中国-中东欧各国科技投入与产出状况.通过比较探寻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为科技合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并提出加强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合作的具体建议,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科技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共同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郑佳 《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44-149
本文以美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2004-2008年间的发明人国别包含中国的已授权专利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专利的逐年发展情况、技术领域分布情况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全面的解读,从而为中国政府制定国际科技合作领域的战略规划与发展计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最能动的因素,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东盟对接,泛珠三角科技合作渗入了国际科技合作因素,区域科技产品的市场扩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泛珠"的经济科技合作重点也将随之出现一些变化。泛珠三角科技合作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一形势,宜采取产业互动演化科技合作模式和产品创新联合攻关模式,泛珠三角科技合作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将使中国—东盟合作互补性增强,区内贸易增加,增加贸易创造效应,增强区域凝聚力。广东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高技术密集产业比重,将改变目前中国与东盟均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以出口原料、农产品和劳动密集产品的出口产品同构问题,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泛珠三角是世界信息产品生产中心,信息产业作为广东经济、科技规划中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强与东盟的信息合作,将大大增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抗御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能力。同时,"泛珠三角"科技合作要充分发挥香港的国际平台作用,正确选择合作突破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能源安全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对外能源合作,谋求自身安全已成为当前各石油进口国的一大趋势。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相邻,并且与中国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资金合作等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因此深入探讨中俄双边能源合作前景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法上是国际之间进行合作的形态,其建设能够助力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能源运输通道顺利建设,并且能够在维护运输通道安全的同时,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区域能源合作。目前双边和区域合作法律制度是能源合作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多边合作法律制度为辅。本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能源合作与发展的法律现状,综合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构建相关法律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的科技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科技的进步也需要中国。”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其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推动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低碳发展的要求,中国正逐步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在充分分析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参与方式与合作对象提出了三种合作机制:区域性合作机制、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合作机制,并对其相应的合作机制建立原则和具体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SCI-E数据库中的中国论文数据和印度论文数据,从中离析出中国和印度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论文分别为19148和11048篇,依此为样本分析两国物理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发展状况。发现两国具有不同的增长模式和不同的合作重点,印度国际合作论文的引文率高于中国。建议学界和相关部门关注我国物理学领域的国际合作状况,为我国物理学的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凤朝  徐茜 《科学学研究》2012,30(2):241-24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合作网络图谱,提炼网络结构演化的模式特征;通过合作“广度—强度”二维矩阵分析政策主体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并识别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核心主体在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生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网络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中,整体结构优化与主体功能提升相互促进,并呈现出同步演化特征;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具有体制改革推动和科技发展需求拉动的双重驱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切实加强云南省与俄罗斯科技创新合作,中国-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地云南。通过研究俄罗斯科技发展概况、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管理机构与研发机构、俄罗斯国际科技合作概况以及与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情况,梳理云南省与俄罗斯科技合作概况与需求,提出进一步加强云南与俄罗斯科技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议题。本文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并且处于结构洞的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是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创新资源的布局也偏向于这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处于前沿区位,加强与东盟成员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日趋重要,其中将对缅甸的科技合作与中缅经济合作、对缅经济援助和边贸相结合,增强对缅的技术援助。通过开展滇缅双边科技合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南亚东南亚国家是当今全球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一带一路"倡仪的重要区域,中国与之合作潜力巨大。为研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的领域与方向,文章以南亚东南亚16个国家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近年制订出台的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进行关键词检索研究,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科技创新合作需求进行排序,得出能源、农业、生物医药和信息领域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并根据重点领域展望了具体的技术合作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张恒荣 《云南科技管理》2014,(4):F0002-F0002
<正>2014年6月6日上午,首次中国-南亚国家科技部长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此次会议是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召开的。通过深入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各方充分重视中国与南亚的科技合作,双方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符合各自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会各方一致同意进一步完善双边与多边科技合作机制,丰富政府间合作渠道和企业间合作平台,构建更密切的科技伙伴关系。会议为适时启动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方位地揭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发展态势,本文参考ESI提供的农业科学领域期刊和农业学科高被引文献的百分位数阈值,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收录的6,658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科学领域合作发表的论文作为数据基础,使用一系列科学计量方法及可视化分析方法,从宏观(国家)、中观(科研机构)以及微观(合作研究内容)三个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在合作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合作机构来看,属于中国的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从合作研究内容来看,不同类型的合作机构,其研究内容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旨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提供客观、可靠的中亚五国科研竞争力、学科发展分析和科技合作建议。依据中亚五国科技部报告,国际组织专题报告,Web of Science数据库、Incites数据库和ES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分析中亚五国的科研竞争力、重点研究学科和优势学科,探讨其“一带一路”战略前后的国际科技合作变化;依据中亚五国的科技政策,归纳总结各国的优先发展产业。研究发现,中亚五国科技竞争力参差不齐,学科发展各有侧重,各国政策对产业优先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整。中国与中亚五国应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加大合作,实现彼此学科共同发展;应在临床医学、环境生态、动植物科学等学科领域加强合作,提升中国的科技影响力;应抓住中亚国家产业调整机遇,推动在农业、环境保护、轻工业、能源以及信息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合作;采取国别差异化选择开展科研合作,以提高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科技合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