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占”本义为“占卜”,战国以后即有引申义“预测”、“征兆”、“验证”及“气数”.两汉时又间接引申出“窥视”和“思考或测算后口报”的意义,后者又引申出“计数口报”财物和“口授之词”及“口头吟作”.今之“占有”之意亦来源于“计数口报”财物.其他意义有的则消失.  相似文献   

2.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3.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4.
李金彪 《语文知识》2006,(10):24-24
“一地鸡毛”原本是刘震云一部中篇小说的题目.指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来又引申出平庸、琐屑、乱七八糟、令人厌烦等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5.
“含金量”的新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金量”原指金元素的含量(“量”有“程度”、“高低”、“大小”等意思),例如:金矿的含金量/黄金饰品的含金量。由于“金”可以比喻珍贵、重要或稀有的东西,以致“含金量”的使用范围扩大,引申出了一些新的意义和用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  相似文献   

6.
苏袁 《文教资料》2012,(24):28-32
"臤"的本义是以手持奴隶,"握之固也",由此引申出一般的坚固意义,继而又引申出困难、物体撞击声,又有多、大、紧密等意义。每义之下,都在"臤"字的基础上外加形符,孳乳成新字,以取代原字表示各具体的引申意义,从而形成一个以"臤"字为核心的字族,同时列举若干从"臤"存疑字,有待学者继续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7.
释“鲁”     
“鲁”字从“鱼”构形,其义当与“鱼”有关。但前人的一些解说,却有以讹传讹之嫌。查阅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确认“鲁”的构形是“从鱼从口,鱼变声”,其本义是“味美”。由“味美”引申出“嘉”、“美”之义,再引申出“大”义等等,从而整理出“鲁”的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8.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正中 《文教资料》2010,(14):38-39
“玄”词义有很多,《汉语大字典》收“玄”义项16条,说明“玄”的词义是不断引申出来的,为了理解“玄”的意义.我们就要了解其词义引申脉络。本文主要描绘“玄”词义引申系统图。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教学随笔》2016,(3):142-142
在当代文化潮流下,人们所熟知的“二”已由单纯的数字义引申出“次等”义,又衍生出“愚笨”义而后发展出“呆萌”义,本文主要对“二”由一个数词发展为一个形容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探讨“二”在当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熠熠生辉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前修时贤从古注、辞例、语境、来源等角度挟发了“少负不羁之才”中“负”的“缺少,没有”义。本文从词义引申、表义框架两方面加以正反中论,使这一结论更为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动趋式“V起”为研究对象,对此结构的语义进行共时的分类和探讨,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起”的意义演变和虚化历程,我们认为“起”的起始义并不是从结果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是直接引申于趋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白”     
在甲骨文和小篆里,“白”字都具有象形特征,但字形过于简括,因此对它最初意义的解释纷纭得很。许慎说是鼻子;朱芳莉说像拇指之形;有的文字学家说它像种子的形状;还有的说它像正面人头之形……诸释中“像正面人头之形”一说较受认可。由人头之形使引申出了尊长之义,《甲骨文编》中说:“卜辞用白为伯”,  相似文献   

14.
类似《选》这种“彼此失照”的“问题”,普遍地存在于古今出一己之手而又非仓促所成的书中。故据此以考察其是否出众人之手或是否仓促成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这一“问题”在编撰眼里本不成为问题,只是在研究那里有时才凸显成准问题或问题。骆鸿凯《选学》既充分地注意到《选》这方面之“失”,同时又出现类似而且更为严重的“问题”,便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中学文科》2004,(9):6-11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指词的最初的最常用的一种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比喻义则是借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一种事物,且这种新的意义逐步固定下来。例如“深”的本义是“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大”,而“情深似海”“道理很深”则是对本义的引申。再如“铁”的基本义是一种坚硬的金属,“铁拳”“铁的意志”则用了它的比喻义,有“像铁一样坚硬”的意思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6.
邱靖  周俊 《华章》2011,(19)
本文从朱践耳音乐作品《和》得到启示,通过挖掘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和”的初义,来探究“和”的思想在这部现代室内乐中的体现,后又引申到“和”之现代意义,将“和”的思想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论述“和”的思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发扬,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7.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报"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当罪人也",当此义讲时,"报"与"执"和"挚"有语义上的联系.从"报"的字体构成及古文字字形分析可得出"报"的本义应为"以手压抑跪伏之人,使其服罪".由此引申出祭祀,断狱、判罪之义."报"与"复"同源,又有报答、报复、报告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与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因为点菜叫了一声“小姐”,结果遭到女服务员的白眼。后来经朋友介绍,才知道“小姐”的意义已经引申到“三陪女”。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谈的“借”.实则“借光”.是指利用知名度较高的各种艺术形象及古今名人,对之进行另一番想象、引申.创造出新的形象或生活画面的构思方法。首先.借的对象十分自由、广泛.除了对文学名著和艺术作品可以借用以外。一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事物均可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