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中外100m短跑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指标进行差异比较、偏相关分析及有关研究的综述发现:运动指标对100m跑成绩影响程度依次排序:相对步幅—相对步频—步幅—步频—身高;中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成绩有显著性差异,步频和相对步频比国外优秀运动员快但无显著差异,身高比无差异,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步幅和相对步幅比国内的大并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综合法和调查访问法,对短跑运动员步幅的大小和短跑运动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短跑的技术对成绩的影响和如何解决步幅小的问题进行了阐明。从中发现我国短跑运动员的步幅还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教练员只能过直观分析认为我国男子100米运动员步频有余,步幅不足;另一方面是决定速度的两个因素没有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短跑运动成绩是由于步频、步幅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运动员要想取得预想的成绩,一般不外乎采取三种途径;一是加大步幅,提高步频。二是步幅不变着重加快步频;三是步频不变加大着重步幅,运动员赛跑时所表现的步幅、步频情况,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技术特点、素质水平、生理负荷能力,而且和神经类型、体型特征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为提高短跑水平围绕着步频、步幅发表了不少见解,其中多数人对步幅较为重视。就我国短跑运动员来讲,50年代就有步频快的特点:60年代,步频、步幅有同时增长的趋势,100米成绩有所提高,70年代,运动员的步频虽有提高,但步幅却有所下降,100米成绩没有多大进展。从宏  相似文献   

4.
决定短跑成绩的主要因素固然是速度,而速度快慢取决于运动员的步长和步频。只有通过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才能提高短跑成绩。在教学与训练中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短跑成绩。  相似文献   

5.
前言高校学生年龄一般都在十八岁左右,对他们之中的短跑运动员来说,发展步频能力的可塑性已不太大,因此运动水平与成绩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步频解决。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步幅并尽可能发展步频呢?近几年来,我们在校田径队短跑组的训练中,针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优秀男子100m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参数,并加以统计,从影响跑速的步幅、步频因素对我国男子100m跑运动员成绩滞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00m运动员的步幅能力不足是影响速度能力和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应在优化步幅、步频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步幅能力为突破口,强调运动员整体训练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最大速度能力和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7.
影响短跑成绩的诸多因素中,运动员高速跑中的技术紧张是阻碍短跑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运动生理、生化、生物力学等方面对快跑中的放松能力对提高成绩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中指出培养运动员快跑中放松能力能节省人体的能量,减少后程的减速,加快步频,增大步幅,能减少大腿后群肌肉的损伤,提高跑的实效性,具有大幅度提高短跑成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步频、步幅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不同水平的男、女百米跑运动员在步频、步幅能力上有一定的规律。每一个短跑运动员在步频与步幅的匹配上又带有个性特征。对短跑运动员的步频、步幅的能力作出客观、定量的评价,来剖析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这对实施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9.
30米行进间跑是许多短跑教练员大量采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如果能正确使用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短跑中的放松、用力、步频、步幅这些基础环节,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短跑技术教学和训练中,教师不仅需要对运动员的步频和步幅进行测量,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步频、步幅进行评价。只有对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了解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发现问题,然后根据运动员的现状,制定训练方案和训练指标,科学安排教学训练。如何评价短跑运动员的步频、步幅能力,现有的教科书缺少这方面知识的介绍。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训练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出几种评价短跑运动员步频。步幅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以期能对广大基层教练员有所帮助。一、指数法 所谓指数法,是根据人体形态和…  相似文献   

11.
中外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的技术参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男子100米跑运动员陈文忠与世界优秀男子100米跑运动员的速度特征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100米跑的主要问题在于加速能力和步频步幅协调能力的不强,以及维持高速度的能力不足方面。在训练中应强化对体能的训练,提高专项力量,注意快跑中放松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对比等方法,对短跑途中跑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运动员在途中跑“后蹬屈膝式”技术及放松、步幅、节奏等技术方面与国外优秀选手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3.
对提高我国百米途中跑步频与步幅有效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高速摄影和影片解析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步频、步幅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腾空时间和支撑阶段支撑腿从垂直支撑到最大缓冲的时间过长是制约步幅的主要因素;合理延长后蹬距离是提高步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理统计法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100m跑的各分段步频、步长等运动学指标进行评析,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100m跑中长时间保持高速的途径是依靠自己的步长,而不是努力提高步频来保持;全程跑的加速节奏对全程的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在各分段步长与步频对跑速的贡献具有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步长和步频合理组合与100m跑成绩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日本田联和国际田联生物力学课题组记录了在东京举行的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00m决赛8名运动员包括速度、步长、步频在内的许多数据。作者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发现导致刘易斯等运动员的速度呈双高峰期的原因是步长和步频的合理组合模式遭到破坏,并得到如下结论:保持合理速度比追求最大速度更能提高100m运动成绩;建立步长和步频的合理组合模式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九运会中国男子百米跑优秀运动员途中跑的技术录像解析,分析所获得的速度、角速度、步频、步长、单步各时相等运动学参数的具体指标,并与国内外优秀百米跑选手作比较,结果认为,九运会男子百米途中跑速度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原因主要是步长的提高,但与国外优秀选手还有差距,主要原因是步长不足;中国百米跑运动员应减少腾空时间以增大身体重心位移的支撑与腾空时间比;九运会男子百米跑运动员的摆腿及摆臂技术差异较大,且摆臂时前摆不足后摆过大,使身体产生向前的动力不足。  相似文献   

17.
探讨抗阻力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以江苏省盐城市体育学校8名(4男,4女)青少年短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8名运动员分为两组进行3个周期的训练,实验组加入皮条循环身体素质练习。对实验前后的立定跳远、100m跨步跳(步数)、10s高抬腿(次数)、100m的成绩进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抗阻力训练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成绩的提高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优秀男子百米途中跑运动学研究及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慧松 《体育科学》2007,27(6):17-23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影片解析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最高速度时一个单步的技术结构进行运动学研究。通过对着地瞬间、后蹬瞬间、腾空瞬间的运动学指标分析,总结出男子优秀运动员共性的技术原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中关联度的大小,建立优秀男子百米专项运动技术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短跑选手苏炳添、谢震业成绩提高过程中百米跑技术的变化特征,为其他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其成绩提高过程技术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并与国外优秀选手进行比较。结果:①苏炳添、谢震业在成绩进步过程中,均对自身技术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变,在自身较高步频、中等步长情况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②从技术风格类型看,成绩提高过程中,苏炳添经历了“步长型-均衡型-步频型-均衡型”的转变;谢震业经历了“步频型-均衡型-步频型”的转变,在取得当前最佳成绩时,苏炳添采用了均衡型技术,谢震业采用了步频型技术;③与世界选手各分段步频均值相比,谢震业、苏炳添属于较高步频的跑法,在全程步频分配上,两者均在M型跑法下取得较好的成绩,符合高步频跑法的特点。结论:与世界优秀选手的分段步频相比,谢、苏两者均属于步频较高的选手,多波峰的M型跑法是较为适合其自身的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