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童旭东 《武当》2010,(7):31-33
目前中国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中国武术作为个人的能力体现,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的标准是什么?八十六年前,素有拳圣之称,并被当时武林公认为天下第一手的孙禄堂老先生,以他自己一生的武学经历,在其名著《拳意述真》中作了明确的回答,即拳与道合。  相似文献   

2.
孙禄堂是清末民初武术家,提出“武学”观念,著书发表拳与道合之理论,使武术得以从一种技能升华为一门具有独到功能的文化结构和学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其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贵和持中”的价值理念,格物致知之学。  相似文献   

3.
孙氏太极拳98式作为最后定型的太极拳流派,是孙禄堂先生在几十年精研形意拳和八卦拳,已在武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又学太极拳于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根据自己对内家拳的体悟而定型的拳架体系。孙禄堂先生作勾首先明确提出拳与道合的一代武学宗师,其一生跨越了朝代的更迭,冷兵器的暮落,其武学思想是其躬行研验一生的结晶,这种武学思想自然也体现在孙氏太极拳之中。笔者虽然对孙氏太极拳喜爱有加,但对其中奥叉也只是一知半解,现不揣谫陋,对其中开合手之势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体悟。  相似文献   

4.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公元1929年),未收入《孙禄堂武学录》(孙禄堂著,孙剑云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和《孙禄堂武学大全》(孙叔容编注)。《中华武术》2008年第4期公开披露了此文。孙禄堂写此文时,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此文记述了他在拳术方面的见闻,都是亲身经历,十分可信。可以视作他在民国12年(1923年)写的《拳意述真》的补充。此文只有1500多字,但言简意赅、意丰言深,对研究孙禄堂的武学思想,研究武术史,是颇有意义的。本文试图从此文探究孙禄堂先生的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孙氏武学产生于20世纪初 (1918年),是孙禄堂先生运用易理与《周易·参同契》等内丹学,融合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术之真谛,创立孙式太极拳而形成的。由于孙禄堂的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五部著作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两篇文章之中,故本文作者曾多次  相似文献   

7.
余功保 《武当》2013,(7):37-39
孙禄堂是中国武术家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职业武术家,他将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跨越了一个个高峰,通过武术的修炼,由技进乎道,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形践表达,以生命运动的形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境界。研究孙禄堂及其创立的孙氏武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是深入把握孙氏武学灵魂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习练孙氏武学乃至中国武学,体验生命以及人生的必然走向。归结孙氏武学体系,有六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柯超  若愚 《武当》2013,(5):I0008-I0008
望都春潮涌动,盛会笑迎宾朋。4月3日至4日,中国望都孙氏武学交流暨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剧年纪念活动在河北省望都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足继2011年成功举办首届孙氏武学交流大会后,望都县再次举办的大型孙氏武学交流盛会。本次活动由望都县委、县政府、保定市体育局丰办,包括中国望都太极书画展、纪念邓小平“瓜极拳好”题词三十五周年文艺演出、孙禄堂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和中国望都太极文化高端论坛四个板块。  相似文献   

9.
童旭东 《武当》2010,(12):30-31
三、孙禄堂先生武学贡献 孙禄堂在历代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修与实践,揭示了武学的最终究竟,以及构建了如何达到武学的最终究竟之梯,完成了中华道艺武学体系的构建,使中华武学的文化成就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10.
阴阳观对中华武学的技、法、理辩证思想都给予更为终极的关怀,是武学运动变化的一种固有规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阴阳二气结合的万物之理,解释了“道”和变化的辨证思想理论,对于武学拳理思想、技法招式和功法炼养给予了深切的关怀,构建了武学丰富深远的技击原理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播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种先进手段的应用,武术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研究武术传播的过程中,总结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各种传播手段并对其进行详尽的介绍。然而,这些研究很少注意到武术是通过武打影视这个重要的渠道让世人认识武术了解武术。研究中国武术与武打影视的融合仅仅只看到了影视对武术的异化,没有看到中国武术与武打影视的这种融合达到的是一种共赢的局面。文章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国武术与武打影视融合后的共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四种不同武术教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实验性研究。研究表明,小学男生在这4种教材的学习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女生则在所学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操教材的学习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和女生在4类教材的学习上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性别差异;比较而言,段位制套路、武术健身操和少年拳3种教材较受学生认同,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道家思想是在人文对话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文化思想。现代武术则力图开创当代武术发展的新局面,积极促进中国体育学的建构与发展。道家以“健身、“形神兼修”、“尊道而贵德”等思想滋养着现代武术的发展。以道教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现代武术,进而客观地认识它,可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古老的东方文化之一——现代武术显示出更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武术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应该是理论先走上世界,武术术语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武术翻译是使中华传统武术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报道、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必然有效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难于理解的,极易在译入语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5.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武德:武术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与人们对它的价值、意义评价密切相关,只有更好地培养武术品德,才能全面体现武术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使更多的人认识、理解和认可武术,以致更广泛地推广武术文化。因此,重武德培养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文化、武术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以《周易》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来探讨对武术的管理策略问题,为管理中国武术事业的工作者提供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研究指出:武术工作者要时刻观察社会时局的动态变化,及时捕捉武术发展的契机,全面深入了解与武术相关的信息,努力提高武术科研水平,以畏惧谨慎的工作态度,将过错迅速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此随时准备着迎接武术的发展良机.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以比赛来促进武术发展已成为社会认同的一种主流趋向。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为广东省传统武术的挖掘、展示、继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文章运用数据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比赛产生的背景与意义、历年举办规模、竞赛模式、商业化操作、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等若干问题进行现实探讨。这将有利于了解广东省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推动赛事的改革。并进一步提出提高传统武术的文化品位,促进理论体系构建,价值体系构建是新形势下发展传统武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立足于丰富广东武术研究成果,进一步填补近代西学对于代广东武术影响的研究空白,通过文献资料法、电子资源法等对西学影响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近代广东武术的影响做了进一步剖析,试总结近代广东武术在此思想影响下呈现的特点及规律,以史为鉴,为广东武术日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