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难题,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也日渐成为21世纪初各地一线教师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内部进行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其意义有: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英语新课改的需要;丰富和发展英语教学衔接理论以及提高整体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伴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立,年级、年段间的衔接问题尤为凸显,教育教学交接管理制度,成为突破这一管理瓶颈的主要手段。借助交接管理内涵的界定及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现状的细致分析,梳理出适应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知识、师资发展、育人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的衔接策略,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全程无缝衔接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陈宝 《甘肃教育》2020,(2):122-122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环境中继续学习。于是,中小学面临着一个衔接问题,如何让学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并尽快适应初中学习,值得深思。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相比,初中语文课程的难度加大了。  相似文献   

4.
推动“中小衔接”,构筑具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九年一贯制教育的核心工作。衔接中小学教育,关键是依据教情和学情,纵向整合中小学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培育学科特色,建构起适应学生持续发展需要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优势,这是单设初中或独立小学难以办到的。  相似文献   

5.
王冬娟 《江苏教育》2023,(10):58-60
江苏省常州市河海实验学校以学制转型为契机,以小初生态衔接为切入口,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系统育人的发展新思路、管理新机制、衔接新策略。学校将生命成长自然进化规律的连续性、基础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全程性、未来社会发展需求适应的主动性“三性”融合,让“衔接”带给成长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彰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系统育人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6.
陈志滔 《广东教育》2009,(11):45-45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后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与初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建立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平衡地过渡衔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九年一贯制学校把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任务连续不断地完成,其间不作选拔,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利于合理安排课程和有效利用课时。实践证明,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分阶段实施、加强教育的衔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效地解决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法则效应在教育中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8.
孙玮敏 《上海教育》2010,(13):50-52
上海是最早进行九年一贯制学校试验与探索的地区。1984年长宁区的建青实验学校成为上海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此后,杨浦、卢湾、闸北等区6所中小学通过对口衔接进行九年一贯制探索。发展至今,上海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数量已增加到110余所,  相似文献   

9.
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种重要的学制形式,但其在发展中存在着定位不明、理念不清、衔接不畅、治理不顺等问题,亟待解决。新时代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明确发展定位,进行系统改进,以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从历史沿革、教育政策演进、育人优势体现中寻求清晰定位,把握学校发展使命;要提炼、表达、滋养学校的精气神,塑造学校整体的精神气象;要按照目标一致的要求,紧紧依靠课程建构与学校治理创新实现学生贯通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北京教育杂志社共同组织综述在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实施六三、五四、九年一贯等多元学制。进入21世纪,国家整体设置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北京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从世纪初的53所发展到目前的120所。分析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各区县快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颁布的同时,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九年一贯制;其二是区县因地制宜,在中小学新一轮布局调整中,按照集中优势办学的思路,建立了高中独立设置,初中小学加大衔接的管理机制;其三是推进均衡发展,在落实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同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