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植物的激素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重要内容,主要考点包括:(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生长素是由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  相似文献   

2.
<正> 1 植物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一定较顶芽部位高吗?例1 下列哪项能正确反映某植物各部位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A.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B.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C.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D.顶芽>侧芽、老根<生长点参考答案:C。理由是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必修本)P.81指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此题还涉及植物顶端优势的成因问题。教材P.81同样指出,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周红 《生物学教学》2008,33(2):75-76
“关于植物激素应用价值的市场调查”是一个将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活动。我们知道,大部分植物激素都是“内源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产生的调节物质,这类物质一般在低浓度时对植物生长起调节作用,而且在植物体内通常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很多生长发育过程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这些调节作用因植物激素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包括促进生长(如生长素)、延缓衰老(细胞分裂素)、加速脱落(如脱落酸)、促进成熟(乙烯)等。  相似文献   

4.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及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阐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列举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并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不同器官对其敏感度的差异性)和植物的生长特点(向性运动和顶端优势)这两个知识点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个难点。如果教学中教师未能协助学生突破,会经常被学生追问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两重性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却是背光侧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浓度低生长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二是植物水平放置时重力会引起生长素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  相似文献   

6.
<正>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五类植物激素中,发现最早、研究最多的莫过于生长素,它的分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纷繁复杂,学生难于掌握。而对有关生长素知识的考查又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众多考生在此频频失分。本文拟对影响生长素分布的诸多因素做一大致分类,并指出各类问题的求解方略。  相似文献   

7.
宋静 《生物学教学》2000,25(10):19-19
1 教材分析1 .1 教学内容 据《教学大纲》和《会考考纲》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识点为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 .2 教育目标 ①知识目标 :识记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合成、运输和分配 ;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掌握顶端优势的原理及生长素的应用。②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顶端优势的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③德育目标 :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1 .3 教…  相似文献   

8.
植物五大类激素中唯一具有极性运输的生长素控制着植物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目前已经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发现了多种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的运输蛋白,并找到了生长素受体TIR1蛋白,揭示了生长素信号传导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生长素的代谢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够促进细胞伸长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植物体内生长素类物质以吲哚乙酸(IAA)最为普遍,另外还有其他生长素类物质,如4-氯吲哚乙酸(4-Cl-IAA)、吲哚乙腈(IAN)、苯乙酸(PAA)等,近年发现吲哚丁酸(IBA)也是植物内源生长素类物质。  相似文献   

10.
<正>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中关于生长素的运输,只简单地提到了生长素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促进下部生长,而生长素的运输机理并未提及,许多师生因此而产生疑问。在此,笔者对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方式及形成机理做一探讨。1 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植物的向光弯曲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面生长素含量增多,比向光面生长快所致。究其原因是与光照引起器官尖端不同部位产生电势差有关。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张辉  宁旭 《生物学教学》2014,(12):57-57
1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什么是单向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三种:一是横向运输,其运输方向与植物的中轴相互垂直,主要发生在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刺激来自于单侧光、重力或离心力等;二是极性运输,此种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倒置,可以通过"供体—受体"琼脂块法证明;三是非极性运输,主要发生在成熟的植物韧皮部中,非极性运输是一种快速的运输,使生长素短期内能够分布在整个植株中。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但知识抽象,教学难度大。大笔者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培养。1巧用动画,起死回生 生长素的发现按大纲规定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在习题中,以生长素发现为源头,分流出了许多相关题型。但课本对其叙述较为繁琐,尤其生长素的测定实验过程,文字描述则更为艰涩,远不如动画表达简洁明了。因此,我精心制作了电脑动画,将从达尔文开始的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直至生长素的测定,分为3+1个实验过程(即三个向光性实验…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学习中学阶段生物学知识过程中难点之一。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相关描述为:“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一样”(见图1所示)。然而,对生长素“低浓度”与“高浓度”的界定却出现了许多种说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植物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生物效应的两重性以及生长素对植物向地性的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辨析。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教材在讲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时,是这样阐述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生长素的其他运输形式,教学中常常有学生把生长素“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含义,误解为生长素只能极性运输,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1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重力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学生在理解极性运输的概念时,很容易误认为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一定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其一,植物体形态学上端、下端的区分:植物体内具有分生能力的芽尖、茎尖、根尖为形态学上端。也就是说,对植物体的地上部分而言,形态学上  相似文献   

17.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除了教材提及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还有横向运输,但是多数高中生物学教师对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存在知识误区。从生长素横向运输的机理出发,阐释生长素横向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从达尔文研究向光性现象开始,到郭葛验证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历时五十余年,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篇章.它是众多科学家思维与智慧的结晶,所包括的一系列经典实验,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板块.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敏华 《成才之路》2013,(18):75-75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生长素。教材在本节中主要讲述是围绕解决植物向性运动这一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充分体现了生物科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和本节内容的实践意义,所以生长素的作用成了高考的热点。但是由于学生对生长素的作用理解不透彻,对其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所以在考试中容易失分。对于一个实验中的胚芽鞘,如何判断其生长方向?既是本节知识应用的重点又是难  相似文献   

20.
任小文 《新高考》2004,(11):i009-i012
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功能的实验证明;生长素的主动运输和极性运输及相关的实验证明;生长素与无籽果实的形成;其他植物激素在细胞分化和离体培养中的作用;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与共性。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