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提出,渊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根植于百年大党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来自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是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契合的,包含人民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文化生活、美好社会生活和美好生态生活在内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应当立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逐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2.
“美好生活”话语是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表达,是对人民的生活世界应然维度的擘画与书写,凝聚了人民的共同创造和伟大实践。对“美好生活”话语的理解,可从目标、实践、价值的三个维度切入。“美好生活”话语植根于中国大地、中国实践,其深层逻辑表现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美好生活”话语,体现了以目标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体论;以实践为要义,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实践论;以价值为动力,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论。  相似文献   

3.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定政治意识的本质体现。人民中心发展思想有其内在逻辑,它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基本内容,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要求,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重要抓手,以党全面领导下的现代法治为根本保证,四者紧密联系,互融共生,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团结带领人民不断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擘画的重大战略目标。美好生活建设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关联,两者不可分割、内在统一。从历史维度看,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贯穿着党带领人民奋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主线;从价值维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建成,始终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从实践维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注重处理好五对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需求体系。美好生活仍然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基本维度,但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却与日俱增。作为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精神生活不足成为实现美好生活最大的短板。补齐这个短板,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一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要紧紧抓住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要以高尚道德为追求美好生活奠基,以理想信念为追求美好生活赋能,以文化自信为追求美好生活凝神聚气,以文化精品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养分,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并以实践贯穿起人民主体、"初心"和"美好生活"等价值原则与目标,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凸现了理论结构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通过分析这一思想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提升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新时代语境下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研究提供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7.
杨琳 《教育探索》2022,(6):9-13
在新时代,探讨红色文化教育助益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实质就是在追问美好生活本质规定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文化教育与人民美好生活的融通点。红色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关涉人们思想、精神、行为的实践活动,具有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指明前进方向、充实精神养分、拓展实践路径的重要价值,这一价值意蕴为红色文化教育助益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理论可能。在此基础上,红色文化教育应从方向引领、精神支撑和实践落实等三个方面,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8.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美好教育生活是学生在学校吃住、交往、闲暇等日常生活以及通过教学生活认识在非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美好并习得美好生活能力的一种生活形式,其具有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相统一、自在性与自为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等特征。美好教育生活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学校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在各自边界范围内健康有序互动的关系,学生通过教学生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自由穿梭,在非日常生活引领下实现对日常生活的现代化改造,最终活在有日常生活根基的非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好教育生活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的美好价值、培育学校教育生活的美好意义感和实施学校日常生活的美好教育改造。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优秀内核的继承与创新,是绘就人民美好生活蓝图的关键图景,也是超越西方现代化精神生活取向和途径的智慧之策。新时代孕育新征程、新征程带来新挑战、新问题,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不断调整矛盾解决的方向路径,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做出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在境遇的观照上,秉持正视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话语表达之间的张力、突破西方国家“话语隔离”与“话语包围”双向的制衡、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滞后矛盾的三管齐下;在价值的追求上,坚守有利于扩大“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的美好生活质量、增强我国主流价值观引领力的三者兼顾;在现实的进路上,坚持中外话语体系融通、话语大众化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三位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美好生活一直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初心未改,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良好前提,以人民至上标示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夯筑创造美好生活的稳固基石,以公平正义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带领中国人民汇聚起磅礴力量,团结奋进,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此宏大壮丽的过程中,党不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而且向世界贡献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出胸怀天下的大党风范与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12.
人民立场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人民立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新的内涵和价值,它包括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美好生活目标、人民历史作用以及人民评价标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有助于党牢记初心,增强"公仆"意识,巩固群众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个体、社会和国家为核心意蕴,体现人类立场和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铸牢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实现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14.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自觉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劳动观的培育与引导,与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尊敬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新型劳动者,为社会全面进步输送人才,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相似文献   

15.
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作为构成人类生活需要的基本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各种需要构成人们生活的比重不同,优势地位、主导地位也有所差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精神性、社会性为主导的发展性需要取代了过去的基本生存性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广泛性、质量性、整体性、为人性和共享性等时代内涵,逻辑内蕴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变革创新、共同创造等重要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强烈,美好网络文化生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普及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道德失范、网络安全、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加强网络内容和治理体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更加美好的网络文化生活成为新时代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坚持人民至上蕴藏着深厚的哲学依据,人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主体是其认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其历史观依据,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价值论依据。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人民话语进行理论开拓,经历了从党的群众路线、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利益到坚持人民至上的话语演进。结合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沿革与演化规律,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在实践中要求做到坚持人民地位至上,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强化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导向;坚持人民标准至上,坚守人民满不满意的根本标准,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追求,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底色。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征。《法律与生活》将人民立场贯穿始终,展现了党和国家深厚的为民情怀。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从人格权益、财产权利、遗产继承等维度对《法律与生活》内容体系进行解析,有利于教师明确本册教材彰显为民情怀、护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实现面临许多问题。国家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追求:提高人民政治角色与地位,增加群众参政渠道;明确文化需要的核心地位,构建多元文化体系;重视民生问题解决,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美好生活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增加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在其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