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学习能力。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社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将课堂教学方式由陈旧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相似文献   

2.
辛星 《科教文汇》2008,(9):93-93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的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实施素质教育、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要历史使命。正如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小学阶段向学生较为系统的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主要肩负者。必须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新课改呼唤创新,课堂教学趋势创新,我们更应该启动所有的智慧,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文思 《科教文汇》2007,(8Z):69-69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提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要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哈佛大学的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等重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创造能力以及怎样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覃敏寒 《科教文汇》2009,(19):123-123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高中数学新课标之一。本文从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引导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三方面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中,首要的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因此,国家推出的《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就是倡导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历史学科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科具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采取多种策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探究问题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发展等方面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今天的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素质就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方面我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云 《科教文汇》2007,(11Z):135-13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拟就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进行讨论,提出几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10.
当今教育的主流是创新教育。时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用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创造性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刘惠敏 《科教文汇》2007,(9X):132-132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更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近年来,教学改革己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教学也在创新。创新教育是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童赛玲 《学会》2005,(7):50-52,54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对策。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而大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能有力地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高等美术院校在学生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上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王晓薇 《科教文汇》2007,(11Z):122-12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职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坚定学生创新信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等途径,强化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当今教育的主流是创新教育。时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江泽民同志在大会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用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创造性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教学活动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高等院校也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推动教育创新,推动传统型高等教育向创新型高等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6.
李庆双 《科教文汇》2009,(10):85-8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已是21世纪教育的“制高点”。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它有利于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创新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更加喜爱学习和活动,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通过学习和活动的创新,培养学生创造的志向、能力和才干。创新的教学方法既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乐学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精神才能得以诱导、发展和提高,创新之火才能熊熊燃烧。  相似文献   

17.
王秀琴 《科教文汇》2007,(9X):89-89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新《课标》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因此,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贺常平 《现代情报》2002,22(5):151-153,119
创新思维是科技教育的灵魂,科技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和媒体。在实施科技教育中,通过科技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技意识,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遵循创新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结合实际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科技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任国会 《科教文汇》2007,(5X):43-4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今时代的发展急切呼唤教育的创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朝着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方向发展。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于优化教学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周小龙 《科学中国人》2014,(4S):111-111
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观念创新,营造数学学习创新教育的氛围。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重视兴趣教育,激发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