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艺思潮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2.
意象的丰富和意象寓意的相对稳定是海子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除了广为评论者关注的“麦子”“太阳”等意象外,海子诗歌中“水”的意象也是反复出现的。笔者认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含义。首先,作为宇宙元素的水是人类生命的起源,诗人由水的平静而神秘思考到人的生命、死亡等问题。其次,诗中“水”仍继承了古典传统诗歌中历史、岁月、时光等的寓意。第三,诗歌中“水”有情感、欲望的寓意。  相似文献   

3.
论海子诗歌的太阳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诗歌的意象自成体系,其中“太阳”意象豁人耳目且贯穿海子诗歌始终,形成一个自足的意象系列,有着相对稳定的内涵,太阳作为一个核心意象,还派生着“火”、“光明”、“血”等变体,共同构成了一条超越“此在”之路。“太阳”是海子内心充满创造活力和疯狂气质的另一极,是与土地母体相对的父本的象喻,是海子倾力完成的最有张力与深度的创造。  相似文献   

4.
“水”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也是一个含义多样化的意象:灾难与死亡象征、生命与希望象征、净罪与再生象征。在《荒原》中,艾略特把“水”意象植入了传统的这三方面含义;由于这三方面含义,有助于解释荒原“有水却缺水”的矛盾;同时这三个含义也紧密联结《荒原》的基本主题:“死亡-复活”意识,通过神恩和自救从死亡到复活。  相似文献   

5.
海子后期长诗创作一改前期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让位于表现冲突、暴戾与雄强。他借助象征着毁灭之力与光明的“火”、变形后的“水”以及有着拯救之力的至高无上的“王”这些独立又相联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溶入了个体生命体验的“太阳”意象系列,使其诗风格变得丰富多彩,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海子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他以“土地”(包括麦子)、“火”(包括太阳)、“远方”等作为诗歌意象.在诗歌和生命行为中实践了他的生命意识。他带着激情创作,在诗歌中试图实现对传统母亲神化、土地神化的回归.从而使得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相似文献   

8.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范畴。意象的直观性、形上性、整体性三大特征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意象的三个特征与意境"直观感相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最高灵境的启示"三个层面在内容上是相关联的。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偏重"意",意境偏重"境",意象重在实,意境重在虚,意境在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两个层次之上还有着追求无限时空境界的第三层次。  相似文献   

9.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高频出现“水意象”。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繁杂多样.对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进行分类,可要看到一幅。水意象”系列图谱.中学语文教材诗歌中。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可以从四个方面解读:一是水与爱情、友情、亲情;二是水与漂泊、孤苦、忧思;三是水与豪情、豪气、豪放;四是水与哲思、理想、人文。结合“水意象”的审美蕴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价值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一个把生命当作诗,以诗来书写生命的诗人。孤独、家园与死亡是他诗中生命意识之表现最为突出的几个侧面。通过对这几个意象系统的精心营构,闻一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复杂的生命世界和一幕幕斑驳陆离的生命场景。透过意象之维,可以读解闻一多诗中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三种攀援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常用的攀援植物爬山虎、紫藤、常春藤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生理生态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紫藤为典型的阳性植物,适宜应用于阳光充足的垂直立面的垂直绿化;光能利用率较高的爬山虎属阳性植物,但具有一定的耐阴性,不仅适宜应用于光线充足的,也适宜应用于光线较弱的垂直立面的垂直绿化;常春藤为典型的阴性植物,适宜应用于光线较弱的垂直立面的垂直绿化。  相似文献   

12.
杜甫之咏物诗,托意深婉、比兴无端,诗作充满浓郁的主观色彩。其情感意蕴主要以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抒发渴望用世和悲悯苍生的衷肠、叙写漂泊中的乡思之苦为主要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体现出其非凡的诗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太阳崇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我国先秦时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先秦时期的太阳崇拜,经历了史前传说时期、殷商时期、西周及其以后时期三个阶段。远古的太阳崇拜,经过殷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尤其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太阳本身的崇拜已经淡化,与此同时。却又把对太阳的崇拜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合了起来,不仅把它消释在对上天的崇拜之中,而且还把对它的崇拜和现实生活中的等级制度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悲秋意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意象。究其源头,在《诗经》、《离骚》等作品中已见端倪。真正开始大量使用悲秋意象始于宋玉的《九辩》,一系列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内涵,特别是秋天衰飒的景物成为文人表达失志、感伤等人生悲情的重要载体。从表达意象上来看,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习作之“习”是一种如同“鸟类练习飞翔”那样的生存能力的训练;“习作”之“作”意在要人成为一个“站立起来”的人。习作中蕴含着川流不息的生命意识:小学习作应是从“阳光下百鸟练习飞翔”到“人成为站立起来之人”的训练,指向生命的自由,感受生命的成长,放射生命的光彩;张扬生命个性的言语训练是小学习作应有的理念。在天文与人文的感应中唤醒生命意识,唤醒习作灵感。在“大书”和“小书”的交流中寻找源头活水,寻找诗性智慧。小学习作在记实与想象的互动中,在人文精神的阳光下,在人类关怀的视野里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6.
对近年出土于楚国贵族墓葬的两件玉佩进行释读,院墙湾出土的“人物驭龙”是一块“神人操两龙形”玉佩,熊家冢出土的“人物驭龙”则是一块“神人操一龙形”玉佩,二者从造型到寓意,都属于同一文化概念的作品,它们与金沙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片有着相似的外形构造与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远足”主题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学校组织下,有目的地在城市的郊区、农村或者山野间进行中长距离的“长途步行等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包括前期准备、参观革命圣地、体察乡俗民风、参加农业生产、生存能力体验、篝火联谊晚会、成果展示等组成。该活动以“远足”为载体,以乡村生活体察为主要内容,通过此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接受生存考验,并获得对生活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8.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9.
李春燕 《天中学刊》2012,27(3):28-31
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始于中唐,历经宋元明清传唱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纵观这一故事的文本流传演变,可以发现燕子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燕子楼故事的文化灵魂——盼盼际遇是情节主体,徐州燕子楼是物质承载,而"燕子楼"典故则是其诗化形式,燕子楼故事的三种形态都蕴含了燕子意象。从燕子意象生成、发展的角度揭示燕子楼故事的文化意蕴,可以深化对这一故事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太平军北伐对北方监狱构成一定冲击 ,所到之处 ,即释放在押监犯 ,或吸纳参军 ;清政府相应对监犯采取三项处置 :对罪行重大者就地处决 ;对有关监狱的囚犯实行转移 ;挑选犯罪较轻的犯人充军 ,“许立功自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