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
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凝聚了艺人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但其文化创意的水平不太高。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开展了搭建交流平台、开发文创产品、探索“互联网+非遗”、把非遗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等工作,但泉州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存在不少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泉州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匠心也需要观念的创新,要积极进行跨界资源多元整合、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文化创意产品,开展基于生活现实的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3.
非遗是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延续。国潮是指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的产品设计。文章将基于对国潮视角下非遗文化发展趋势探究,明确国潮视角非遗传承发展载体,并围绕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新趋势,解读非遗创新设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部分基于国潮发展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建议,深化国潮发展与非遗传承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子项目之一。本研究在调研非遗传承发展、与教育融合现状基础上,立足非遗资源库建设,针对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库子项目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深化建设思路:深入探索非遗与专业群融合途径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挖非遗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大国工匠、连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守正创新、通过资源库建设提升师资队伍,以期为资源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分析地理学研究“非遗”的必要性;据“理”析“地”界定地理学视角的“非遗”研究内容,即研究“非遗”现象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地理分布规律、空间差异、产生成因,“非遗”本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关系,“非遗”传承人才地理;从本科课程体系重构、“非遗”教材内容编制、人才队伍建设、“1+1+1”“非遗”传播模式到基础教育“非遗”校本课程开发技能等方面,系统构建地理科学专业“非遗”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地理学领域的“非遗”教育国民化.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遗旅游)研究对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高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搜集中国非遗旅游研究文献338篇,利用信息可视化统计软件Citespace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发现:国内非遗旅游研究大致历经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波状发展阶段,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概念、非遗旅游与居民的关系、非遗旅游的保护与开发、非遗旅游扶贫等方面;现有研究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对非遗旅游的理论体系构建及营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应从文化内涵挖掘、营销、协同等方面深化研究内容,从定量研究、多学科方法交叉使用等方面完善研究方法、拓展中部及东北地区研究区域,以深化非遗旅游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活态性和地域性特点,并被赋予了深深的文化历史烙印。因此,非遗的翻译应置于文化翻译的大语境下进行理解和表达。本文基于跨文化视角,提炼出等效翻译、文化培土、文化过滤和文化嫁接的非遗英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非遗文本进行了翻译尝试。实践证明该非遗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传达非遗文化内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非遗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于传统农业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通过适度且理性的商业化经营,打破自身传承困境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是现代商业语境下"非遗"的生存策略.在其商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非遗"事项文化基因的完整与文化性格的独特,保持"非遗"事项本身与该地域其他文化事项的联系,充分地尊重"非遗"传承人对其所持"非遗"事项的价值判断以及政府、学界、现代传媒等"非遗"保护主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神韵和魅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浪潮中迎来了新机遇,“非遗+旅游”成为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在区域位置、目标定位、地方合作等方面更贴近乡村,对于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笔者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实际,提出从校内的文化研究基地、课堂、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多种传播媒介、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通过多样的教育传承,拓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射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传统弹弓术作为射艺的一部分,既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现代体育的活力。传统弹弓术首次以课程的方式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之中,为传统射学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以我国传统射学技艺在高校开设课程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传统弹弓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对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的实践进行探究, 以彰显我国传统射文化的魅力,更好为人才培养服务。结果表明:1)高校开设传统射学课程对弘扬我国传统射文化具有标志性意义,是高校文化传承功能的直接体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很大作用;2)传统射艺课程实践效果突出,对提升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建立国际化视野,具有积极促进作用;3)传统射学课程具有突出的礼仪文化特色,凸显了射艺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新疆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概况、内涵与特征、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根据对新疆自治区被列为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分析,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是原生活态性、民族地域性、民俗依附性、群体认同性.新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是:社会变迁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性;缺少长远的定位与规划;传承主体的缺位;缺少评估与反馈机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规划与管理;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形成法律化和制度化;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人的保护与关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摘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在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与各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系统设计法,对正式录入我国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所在行政区项目数量分布现状,项目类别、申报途径等申报现状,进行了梳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从PC端网站及移动端的项目类型、功能、展现方式、互动以及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和创建;最后,以“群体智慧”“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等理念为出发点,对数据库的后期管理从管理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进行了构思,旨在为我国体育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展示提供一个健康持久的线上平台。  相似文献   

14.
寻求申遗的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基于此,掀起了一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申遗热潮,针对这种趋势,需要我们更加冷静的思考。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不应把"申遗"作为其发展的主要动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申遗"应克服认知偏差,应力戒功利思维,应避免消极保护,应立足造血功能,应坚守体育本体,同时应具有时代意识。这些思考建议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凸显其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价值,深度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开发其蕴含的产业价值,发挥其作为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的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当前舞龙舞狮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实际发展情况仍有欠缺,为此对舞龙舞狮非遗现状分析与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非遗现状方面,总体规划不足,缺乏理论研究和保护意识,传承人才缺失,对舞龙舞狮进行盲目建设,经济价值开发效果不佳。传承发展方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机遇,提升发展平台和品牌效应,持续性培养传承人才,顺应体育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充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推进舞龙舞狮和地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站在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以武术为例,借鉴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验,探讨武术文化作为民族瑰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途径,诚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京津冀节点城市,保定提升文化软实力策略的研究讨论,得到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普遍重视;从区域具体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入手,以传统文化资源个案的保护传承为例,建议做好保定城市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化、系统化集群发展,走人才培养和资源开发创新一体化发展道路,旨在为区域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19.
织金县砂陶工艺既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旨在在促进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