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观感觉疲劳量表(RPE)是否适用于中老年肥胖患者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运动强度的监控并分析影响RPE的相关因素。方法:215名中老年肥胖患者,进行递增负荷实验测试功能能力(F.C.,单位为代谢当量METs)和相应的RPE。以70%F.C.完成一次中等强度运动,同时记录患者的RPE值,比较用RPE推测的METs值和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得的METs值之间的差别。结果:受试者平均F.C.为6.1±1.8(METs),对应的RPE为15.2±1.6。RPE与BMI、性别、教育程度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一定关联。70%F.C.为4.9±1.1(METs),而用RPE计算的预测值为5.6±1.2(METs),后者较前者高23.1%(P<0.01)。结论:在中老年肥胖患者实施运动处方的过程中,使用RPE会过高估计其实际运动强度;BMI、性别、教育程度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RPE的影响变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抗氧化运动强度与监控指标的确定,采用CR2000RC氧自由基生化分析仪、LT 1710血乳酸测定仪、Borg(15、10)主观用力感觉等级量表、心率监测系统对受试者(n=9)从事300、600、900、1200、1500KPM/min不同强度踏车(Monark839E)运动(每级负荷运动5min)时血液氧自由基、血乳酸、主观用力感觉、心率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心率、RPE(15、10)与运动强度(KPM/min)之间呈现高度线性相关,r=0 959、0 923、0 918;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与运动强度、心率、RPE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但其变化趋势类似于血乳酸的变化,低强度时(≤900KPM/min)虽运动强度增加但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保持不变,当运动强度超过900KPM/min时,血液氧自由基浓度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RPE10与血乳酸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RPE15、心率、运动强度与血乳酸的相关程度。认为心率、RPE(15、10)可作为监控抗氧化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不能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控指标;从抗氧化运动角度而言,健身运动的强度应以血乳酸4mM、心率130beats/min、RPE15值11、RPE10值3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3.
主观用力感觉在预测心脏康复适宜运动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观用力感觉(RPE)在预测急性期后心梗患者(PMIP)对运动的生理和临床反应中的作用,这将有利于适宜运动强度的制定。方法:46名服用β阻断剂的男性PMIP(年龄60.9±7.5岁)5,5名未服用β阻断剂的男性PMIP(年龄63.6±7.3岁)在活动跑台上进行递增负荷实验,终止实验的标准依美国运动医学会的指南(ACSM)或病人的主观要求。运动中每30 s测量一次摄氧量(VO2)和通气量(VE)、每3 min记录一次心率(HR),血乳酸(BL)和主观用力感觉(RPE),并连续监测12导心电图。结果:两组病人在VO2,BL,VE和ST段降低与RPE的关系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运动实验过程中,两组病人在心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无论是服用还是未服用β阻断剂的PMIP,RPE达到13都是其运动中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折点。结论:基于以上结果,建议PMIP在运动心脏康复中感觉到"稍费力"时即不应再加大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4.
大强度训练阶段RPE在运动员机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主观体力感觉的概念 RPE是“主观体力感觉”的英文缩写,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主观体力感觉与心率、耗氧量、乳酸、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主观体力感觉等级是目前欧美国家研究较多,并用于评价运动强度和进行医学监督的指标,其表现形式是心理的,反映的却是生理功能的变化,可应用个体主观体力感觉量表定量监测运动强度。该种方法多在竞技性运动员中应用。RPE等级量度见下表: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患者康复早期适宜运动强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期后心肌梗塞病人(PMIP)进行适宜运动有利于机能的恢复及降低疾病复发率。通过对101名男性PMIP渐增负荷实验,测定和评价心脏康复早期的PMIP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为制定PMIP康复期运动处方提供适宜运动强度。结果表明:(1)PMIP应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特别是改变饮食结构及参加体育运动来降低其BC的浓度;(2)康复初期的PMIP运动强度可被允许达到themodifiedBrucetreadmillprotocol的第三级或RPE13;(3)这一建议强度适用于大多数PMIP,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冠心病患者心肺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4名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有氧练习组(A组)和有氧加力量练习组(AR组);按处方进行12周的康复锻炼。实验前、后改良Bruce递增负荷,采集HR、血压、V.O2、VE、SV、CO、EF、FS,进行RPE及15RM力量测试。结果:康复后AR组安静时SV增加显著优于A组;Bruce递增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延长,同等运动强度下RPE降低,AR组由于肌肉力量的显著增长(P<0.01),其提高幅度更为明显。结论:有氧加力量练习比单纯有氧练习能更明显地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肺机能;力量练习强度主要以%RM值及RPE来控制,50%~60RM强度的力量练习不会加重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现象,并可以提高其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心率遥测等方法,对受试者BODYJAM运动中心率及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oDYJAM运动中心率区间范围和变化特征都非常符合健身负荷的锻炼标准,BODYJAM是一套强度适宜的运动方式.BODYJAM运动中有背景音乐,加上运动时多数是集体完成,运动者由于主观上的兴奋导致主观感觉和客观运动量不太一致,因此用RPE来反映运动强度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运动实验方案,通过采用芬兰生产的Polar team2来监控受试者练习过程的心率(HR)来分析其运动强度规律。运动后即刻通过指导受试者填写RPE测试评价自我感觉等级量表来分析受试者演练的疲劳程度。并且对计算出的能量消耗进行56式陈式太极拳整套演练过程中的代谢消耗水平分析。发现有的太极拳习练者在进行太极拳演练过程中也能够具有较大的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阶段体育课中运动强度不足、相关研究不充分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运用信息设备调控与监测体育课中的运动强度,以期改变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结果表明:(1)中运动强度和大运动强度对小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发展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果与进步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对照组的体育课平均运动心率难以达到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体育课平均运动心率在140-160次/min所对应的中等运动强度最适宜小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运动负荷方案下的心率及RPE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男子在不同运动负荷方案下,Borg的公式HR=RPEx10(心率=主观感觉运动负荷等级×10)估算出的心率是否可靠,验证RPE值是否与心率表现出高度相关,为提高RPE(主观感觉运动负荷评估表)评价的有效性与客观性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测定7名在校体育学院男生的最大耗氧量,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以及恒定负荷运动中各等级负荷末1 min心率、耗氧量、呼吸频率和RPE值等指标。结果: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受试对象评定RPE等级的估算心率其特点呈现低负荷及中、高负荷时偏低,最大负荷时偏高的特点,并且,中、高负荷及最大负荷运动时RPE估算心率值与实测心率值有显著差异(P>0.05)。在恒定负荷运动中,受试对象的RPE估算心率值呈现整体偏低的特点。RPE与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商、摄氧量等几项指标相关系数远远低于文献记录的相关系数0.80~0.90,且呼吸频率与RPE值的相关性高于心率。结论:公式HR=RPEx10得出的估算心率值,在男子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可能不够准确,而在恒定负荷运动中估算效果更佳。在采用不同评价方式评价RPE时,估算心率与实际心率之差值幅度随评价时间延长而递增。呼吸频率与心率相比,在反映RPE指标时可能...  相似文献   

11.
肥胖男青年对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生理代谢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两种强度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能源物质动员的特点,为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名无系统运动训练史的非继发性肥胖男青年进行40%和65%V。O2max强度有氧运动,监测运动过程中受试者HR、血压及RPE等生理指标和血清GLU、TG、FFA及GH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HR、收缩压、RPE及血清GLU水平显著低于(舒张压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血清GH水平有降低趋势;血清TG、FFA水平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脂肪动员程度较大,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机体糖代谢加强,脂代谢减弱。结论:肥胖者宜采用40%V。O2max有氧运动进行减肥健身锻炼,不仅能更大程度地动员脂肪供能,而且相对不易疲劳,主观体力感觉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运动过程中人体心、生理对运动负荷与强度的整体感知与反映,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量表用以预测机体最大摄氧量的信效度已得到众多实验研究的证实.但由于RPE值本身具有主观性,易受人群特征影响,因此,其利用RPE量表对最大摄氧量的预测结果存在争议性.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现有研究中采用的RPE量表模式、实验对象、RPE6-20量表区段值与临界值、运动形式与负荷以及运动器材等方面予以概述和总结.建议:在扩大群体样本量的基础上,统一实验环境与实验程序,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似性因素群进行研究与验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则应因人而异地选择和利用相应的程序、方法,建议与其它预测指标(如心率)相结合,以提高预测最大摄氧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所谓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而运动量则是通过运动时间乘以运动强度求出来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必要时,要分开使用。1、运动强度的表示方法(1)kgm/分或kpm/分kgm是指把1kg重物举起或推动的运动工作量。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1分钟内向上爬楼梯20米(约120阶梯)其运动强度是60kg×20m/分=1.200kgm/分。kp是力的单位。是指在地球上作用1kg物体重力的大小度。因而,在地球上是把kg和kp看成是同一标准单位来使用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采用踏功率自行车运动来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时,其方法如下:把踏功率自行车的强度以a·kg/分表示;用足踏一圈看能前进多少米以b·m表示;然后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青少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与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对辽宁省体育运动学校的12名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监测,就运动性疲劳RPE等级与心率指标HR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在各个阶段对疲劳的感受并不深刻,说明青少年运动员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神经发育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健身的效果也就越好,这是错误的。 由于年龄、工作环境以及体育锻炼的基础不同,每个人适宜的运动强度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向您推荐用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心率的方法来选择运动强度。公式为: (220-年龄)×60%=A/每分钟 (220-年龄)×80%=B/每分钟 A~B之间的心率范围,就是您在做健身操运动时,每分钟的心跳数。不要低于A,也不要高于B。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9名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间生理生化等指标的监测研究,发现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清睾酮(T)、血尿素氮(BUN)对负荷量反映较敏感,血清皮质醇(C)、肌酸激酶(CK)、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PE)对负荷强度反应较敏感,血红蛋白应结合其他反应较灵敏的指标如BUN、CK、RPE等综合使用,并注意个体差异性,以及时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所致的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是否是由于体温改变所致,VEP改变是否与运动强度存在依从性.方法:采用NDI-200(海神号)神经电检诊仪记录受试者(n=8)进行功率车(Monark 839E)增量运动(起始负荷为25 w,递增负荷量为25 w/挡,每挡运动10分钟,转数为50 rpm)前(安静状态)、近无氧阈强度运动(心率为130 b/min左右、RPE值为13左右)后即刻、近无氧间强度运动待体温恢复至安静状态后、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心率为180 b/min左右、RPE值为18左右)后即刻、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待体温恢复后的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在近无氧闽强度运动后即刻,P100潜伏期即呈现极显著性缩短(P<0.01),近无氧阚强度运动待体温恢复后仍保持显著缩短(P=0.059);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后即刻显著缩短(P<0.05),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待体温恢复后仍然保持显著缩短(P<0.05).近无氧阈强度运动后即刻及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后即刻P100潜伏期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00潜伏期对近无氧阈强度及近极量强度有氧运动有一定的敏感性,运动是不依赖于体温改变而对VEP P100潜伏期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运动对P100潜伏期的影响并不存在有强度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生化指标测试及录像解析法,对舞龙龙体运动员在自选套路比赛中的表现形式、强度高频时间区间进行即时记录与分析研究;对舞龙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心率及运动后血乳酸等生化指标进行测试;结合运动员自我疲劳感觉RPE值,对舞龙自选套路运动强度及供能方式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为舞龙运动的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舞龙运动应实施体能训练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平均心率)的“建议”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健康(体质、体能)的假定和效应。围绕学校体育健康追求与特定运动强度关联的问题和困境,通过文献考证、逻辑思辨和价值分析,厘清特定运动强度与健康追求、体育教学的不同逻辑和取向,为学校体育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深化改革提供理论资源。认为:①特定运动强度与学校体育健康追求难以切合。将健身或体力活动强度不当引入学校体育(主要为体育课程教学)是健康取向的错位与片面化;平均心率强度要求存在理论偏差,其低、高强度可能违背中?高强度的“健康”假定;心率强度与体能(与体质健康相关)提升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更多被作为耐力发展的参考指标。②特定运动强度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实质和规定难以兼容。平均(中?高)强度规定下,高强度对低强度的补偿有限且不合理,这使得体育教学中的低强度教学过程和具体情境、单元时段的低强度项目,以及德育的展开受到排斥或忽略。提出:在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的“建议”或要求是对健身或体力活动中?高强度理论的误读与错用,且其并非发展体能、技能、体育品德等所必需,不宜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统一规定。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强度的适用应超越健康的假定和限制,并对“健康第一”内涵予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0.
郑闽生 《游泳》2000,(3):12-15
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指标 ,在游泳训练中已被广泛运用。但在游泳比赛时不管是参加那一种泳式、距离的项目 ,赛后的即刻脉搏峰值却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差异。这也是游泳运动各项目的生理学特征。游泳的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图1是以全力游时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50米30秒就达到极度疲劳程度时的运动强度是最大摄氧量的180% (180VO2max) ,100米各项目用时一分钟的运动强度是最大摄氧量的135% ,200米项目用时需要2~3分钟 ,其运动强度大约是最大摄氧量的110% ,400米项目运动时间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