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学科教学效率。相同学科的教师由于各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有的“以慢求快”,以稳扎稳打得到了“快”的效果,教的轻松,学得扎实;有的“以快求快”,紧张急躁,虽然教得辛苦,却事与愿违。所以,教学领域的“快”与“慢”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和教材的科学体系、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二者协调和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些环节是快不如慢些好。  相似文献   

2.
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但是各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有的“以慢求快”,以稳扎稳打得到了“快”的效果,教的轻松,学得扎实;有的“以快求快”,紧张急躁,虽然教得辛苦,却事与愿违.所以,教学领域的“快”与“慢”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和教材的科学体系、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二者协调和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情况,有些地方是快不如慢些好.  相似文献   

3.
每个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但是由于每个教师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有的教师“以慢求快”,稳扎稳打,得到了“快”的效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的教师“以快求快”,紧张急躁,虽然教得辛苦,却事与愿违。所以,教学领域的“快”与“慢”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和教材的科学体系、学生的认识规律相适应,三者协调、和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次教学实践表明,有些地方是万万快不得的。一、上课开始,可慢些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相似文献   

4.
作为数学教师,都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只是各人的认识和做法不尽相同,最终效果也就不完全一样.有的“以慢求快”,从稳扎稳打,得到了“快”的效果,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有的“以快求快”,紧张急躁,虽然教得辛苦,却事与愿违.所以,教学领域的“快”与“慢”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  相似文献   

5.
分层次教学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层次教学法是一种个体化教学策略.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步骤有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作业分层和考核分层.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分层次教学与以往的“快、慢”班区分开来;要科学分层;要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出《学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合作交流———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但在不少教学场合,“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滥用、误用乃至错用,从而导致讨论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对讨论时机的把握。所以,我认为,要真正发挥“讨论”的作用,教师必须善于选择课堂讨论的最佳时机。一、在教材的异同处讨论。如整除与除尽,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化简比与求比值,比与除法、分数,正比例与反比例……,它们有的相似,有的近似,有的则相反。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  相似文献   

7.
学生写字又快又好,是我们所要求的。但要好中求快。如果学生写字虽然快,但却写得不好,这种“快”就没有意义;如果学生写字虽然慢些,但却写得较好,这个“慢”就是必要的。看写字,应该从效果从质量出发,不应该单纯地孤立地从“慢”还是“快”上去判断好坏。我对新入学儿童的写字教学,曾经有过片面求快的毛病。布置抄写生字词,要求一个抄五遍,十多个生字词,不用几分钟,学生就抄完了;我见学生闲了,便又要求他们再“一个抄五遍”,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又抄好了。拿来一看,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十分了草,有的  相似文献   

8.
方叶强 《贵州教育》2012,(22):36-38
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一味求“快”,容不得“慢”,恨不得立竿见影,是目前很多教师教学的一种“通病”。“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是一种互相巡视、发现的过程。”张文质先生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从研究教师怎样教语文到研究学生怎样学语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教学.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教师怎样教。先是研究怎样“讲”。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师一路讲来,形成“满堂灌”,其效果是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10.
“欲速则不达”的简单道理,每个老师都清楚;但“急于求成”的心理和“贪多求快”的作法,许多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却又很难避免。怎样的一种节奏既适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学中的“快”与“慢”这组矛盾,如何调节才能取得最佳效应?这些问题,是值得提出并进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1.
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而思维则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谈几种导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始终存在“少、费、慢、差、累”的现象,就是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少,却耗时长、进度慢、效果差、感觉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字字落实”“句句推敲”的训诂课;有的教师不讲字句,发一张翻译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考试照样能应付。  相似文献   

13.
由教师的注重“教”向学生的注重“学”的方向转变。体育教学中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一看就会,一点就懂,甚至技术动作比教师做得还规范,这时如果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学”起来就索然无味了,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上篮”时有的学生已经很熟练了,可教师还在讲解、示范,让学生重复练习,使学生感到乏味、无兴趣。即使有的技术动作很难,教师一味的去“教”,而不管学生能否“学”会,也是费时费力而达不到“教”好“学”成的效果,所以调整好“教”与“学”的比例,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心理,适当适时地“教”,把学生的“学”放在重要位置,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裴晓菲 《云南教育》2005,(20):11-17
总的目的。和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思考的几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从“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实施”和“新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回答。为此,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总体要求是:理解数学课程理念,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法和评价方法,并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外现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建构起科学、民主、开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过快的语文教学节奏,表面上看似追求“高效”,实质上却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应该慢在易错时、慢在重点中、慢在生成处,力求达到以“慢”求“快”,以“慢”求实效,以“慢”促发展,让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6.
潘叶荷 《贵州教育》2009,(13):34-35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效率的要求。然而一讲到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有的语文教师就感叹:教《阿Q正传》竞用了10课时,不知如何改变这种“少差慢费”的现象。其实,对于我们每位教师而言,教材所负载的知识都是已知的。如何驾驭这些知识,把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取得高效益,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现象。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是为了学,这是理解和践行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这句话,道出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章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对教师“教”、对学生“学”的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反思对象,进行主动探究,寻找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监控,调动教学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数学教师拥有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现就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实施阐述己见.  相似文献   

19.
“实”首先是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出发的,因为学生学习程度不同,所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其次是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特长实际出发的,诸如有的教师言功底厚,有的写作功力深,有的擅长教散,有的教议论胜人一筹,等等。我们倡导“实”的核心理念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叶澜先生认为:一堂实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扎实的课。  相似文献   

20.
凌永刚 《上海教育》2007,(6B):58-59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仍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存在着教师为分数、升学率而教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钩,得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行为称之为无效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