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泛泛而读,必定会有失当之处。读书虽然是好事,但不能不分好赖一概读之。单究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无法把所有的书都读完的。所以,读书当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出自文天祥的《自赞铭》,全文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今天看来,读圣贤书,要比古人的用意更为简单了。现如今,很多省市开展了诵读经典的大型读书活动,不能不为之拍手叫好。要知道,有人重视,总比腐朽烂掉来得好。不过,还是有人盖棺定论地评价,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诵读经典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  相似文献   

2.
<正>古人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的读书人努力学习的训诫,而对于当代学子来说,这句古训显然需要"与时俱进"了。现代教育已经逐渐国际化,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开始把延续了几千年的应试教育的重心转向素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不仅要"一心读得圣贤书",还要"两耳闻得窗外事",在学习课本知  相似文献   

3.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古代读书人的行为标准。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则应该"家事国事天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课强调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不适应我们的时代.对政治老师来说,应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联系理论热点、联系国情来看热点问题,以点带面.  相似文献   

5.
语文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生活在进步,语文必须与时俱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无限驰骋的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只有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打造出精彩的充满生活化与人文气息的课堂。和学生携手创建一个广阔无垠、意蕴丰厚的语文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57):94-95
中学生及时了解天下事,认真思考天下事,有助于养成敏锐的政治触角。有感于此,本人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好"圣贤书"的同时,关注时事,心忧天下。这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谨借本文,略作总结。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是对"读书人"的诠释。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校的学生们对时事政治了解多少呢?我们带着一份调查问卷"2004,我们关注的新闻事件"走进了校园……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Z1)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传统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究其源头,这种理念直承我国古代整个封建社会文人读圣贤书作圣贤文的传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孩子并非生活在真空地带,并不是只要“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家长更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孩子们的健康生活环境和道德评判标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恶劣的现状无从改变,谈何教育,谈何理想,谈何未来?正如作者所说“我认为真到了我们来反思教育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无论是古代圣贤孔子,还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达到三重境界:教师高水平的范读引  相似文献   

11.
十四岁     
周听 《教学随笔》2011,(7):50-51
曾几何时…… 去年生日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时,今年的生日已经在笔尖的沙沙轻响声中,在圣贤书声中蹑手蹑脚地溜走了。偶然想起,耸耸肩,冲自己笑一笑,然后再埋头书中。十四岁的门槛,不经意间已经甩在身后。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社会,以升官、仕途为唯一读书目的的读书人,能告诫人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实在难能可贵。我以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大力提倡的,是广大读书人应该效仿的。当然这里的读“圣贤书”泛指一切学习活动,因为这句话反映了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而这种态度、境界和追求是超越名利的,是不图回报的,也正是现在读书人少有的。  相似文献   

13.
<正>"经典"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在唐代《史通·叙事》中给出的词义是"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即圣贤所著述的作品就叫经典。之后人们将经典所指的范围扩大,宗教方面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等,历史文献方面如《论语》《史记》《三国志》等,都属于经典。"经"在这里就是指规定人们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典"就是标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经典的词义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云:"三日不读,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读书能使人豁达和睿智。正因读书同时改变人的气质,也就改变了人的面貌。读书能够改变人的涵养,尤其是读圣贤书,并能改变人的世界观,更能够使人看得更高更远。高尔基先生以前这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多读书能够充实自己,使我们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王杰 《学子》2013,(6):59
我们常用各种话语激励学生要专心听讲,却往往效果不佳。我们是否可以反问自己:"我讲的课有吸引力吗?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吗?"其实,笔者倒觉得古语应该给我们教师一点启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它正体现了课堂上极强的吸引力。科学课堂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是课堂教学能否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也是科学课  相似文献   

16.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副对联出自《增广贤文》,意在鼓励读书人少管是非,多钻研学问。现在看来,这个观念恐怕有些“过时”了:学习固然重要,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或许,下面几个故事能告诉我们,比学习更重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文德",即写文章的道德,最早见于王充《论衡·书解》:"人无文德,不为圣贤"。笔者认为新时期"文德"思想的基本要义为作者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道德意识写作,真实写作,表现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然而学生的作文,要么空洞无物,苍白无力,要么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叹每天的生活枯燥,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18.
穿越     
落去这三月的静夜一朵玉兰轻轻亲爱的你还在翻山越岭吗穿越这浮生若梦。回到从前那时的桃花树下,天黑下来我们,酿女儿红,读圣贤书  相似文献   

19.
许静 《现代教育》2011,(Z1):12-13
孔子,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圣贤。熟悉的是他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的思想。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两年来,我坚持利用课前五分钟和学生一起进行国学诵读,平时有空就翻阅《论语通译》,的确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0.
高考之外     
<正>高中三年,寒窗苦读。我们背负着升学沉重的压力,手擎微光,在"黑暗"的学海中踽踽前行。三年披星戴月,十二年求学生涯,只为最后成功走过那独木桥——高考。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们,忘却了沿途花开正好,风景迷人;忘却了在奔波的途中停下来,看看高考之外还有什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青春时光转瞬即逝。"如果最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