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是自觉实践《延座讲话》精神的产物,成功地开启了中国当代农村叙事的序幕,对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围绕《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创作与批评进行再解读,由此探讨它们在农村题材叙事规范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桂林时期的《救亡日报》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份相当特殊的报纸,它名义上是国共双方共同创办的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但实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肩负着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的使命。同时,它处于国统区,并且是国民党军阀桂系的统治中心——桂林,这个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政治环境较为宽松,这些使得桂林《救亡日报》能够较为广泛地报道抗战主题的消息和撰写较为敏感的时事评论。另外,桂林在抗战时期还是有名的“文化城”,聚集了大量的社会名人,新闻出版事业相当旺盛。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份报纸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4.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国人自主经营的报纸———《循环日报》,开创了近代国人自主办报的先河。《循环日报》的创办体现了王韬借“日报立言”、以言议政及“博采群言、兼收并蓄”等办报思想。  相似文献   

5.
《暴风骤雨》是一部关于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小说是在作家周立波深入尚志市元宝村半年多的基础之上写成的,具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小说中的人物和地点都是以元宝村以及周边乡镇的真实资料提炼而成的,作者角色以及文本创作过程与人类学者和人类学田野民族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以人类学的角度来探讨《暴风骤雨》的创作过程和主要内容,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作为实质上的"除霸复仇"故事,《暴风骤雨》第一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写农民报复性的情感与行为不应受到指责,因为他们报复的对象韩老六或钱文贵主要是被作为"恶霸"而非普通地主形象来塑造的。而且《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对非"恶霸"的地主还有隐约的同情,对农民干部内部的霸道行为也有所批判。真正涉及道义问题的是《暴风骤雨》第二部。"除霸复仇"的情节模式使文本具有了叙事张力,而失去这种张力的《暴风骤雨》第二部也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艺术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文坛上涌现了一批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周立波同志就是深为人们喜爱和尊敬的一个。他那种富于民族形式和地方色彩的个人风格,那种质朴隽永、凝炼自然、秀丽清新、幽默厚实的艺术特色,早在《暴风骤雨》中就已形成,而在《山乡巨变》中更有所发展,臻于完备。茅盾同志说:“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  相似文献   

9.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法,将《史记》采用《左传》之材料分为以下几类:《史记》对《左传》的材料剪辑摘要;《史记》对《左传》的材料归纳综合;基本引用《左传》原文或采用《左传》原意;《史记》在采用《左传》材料时,适当增加了文字以体现作者意图;《史记》与《左传》主要内容一致,但在细节上存在差异;《史记》中某些用词义项或某些说法可从《左传》中找到出处、原由。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史记》,其史料来源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司马迁在撰写这部远古到西汉武帝时的史书《史记》时从《诗经》中直接和间接吸收引用了许多素材,对《诗经》进行了广泛的引用及深刻的论述,而这些引用和论述对《史记》的创作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的《暴风骤雨》,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反映农民土地斗争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显示出典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和特征。另外它还是一个诠释《延座》讲话精神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文本。 周立波谈到:“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我遵循毛主席指出的深入工农兵群众的方向,跟随三五九旅南下抗日。后来,由军队转到了东北,参加了那里的土改运动。在这场火热的斗争中,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的教育,积累了素材;在这基础上,创作了《暴风骤雨》。”  相似文献   

12.
《滨江日报》作为日伪统治时期哈尔滨地区规模最大的报纸,记载着东北地区沦陷岁月的血与泪。虽然为宣传"日满协和",炫耀"王道乐土",该报纸站在讴歌伪满的立场上,但报纸公布的大量统计数字,却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战争企图,是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和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铁证。尤其日伪统治后期(1941—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作为远距离作战必备武器的飞机成为第一需要。日伪统治者为筹措飞机及飞机献金,加速对东北人民的搜刮,强制推行所谓的"飞机献纳"运动。日伪统治者极尽搜刮、盘剥东北人民之能事,采用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掠夺方式,盘剥东北地区人民,体现出"飞机献纳"运动的本质是对东北地区极其疯狂、野蛮和丑陋的掠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舆论调查显示,新闻媒体是中日两国民众了解对方国家的最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内容和姿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鉴于此,笔者考察分析了2008年《人民日报》的对日报道、《读卖新闻》的对华报道。日本报纸过多的负面报道,对突发性事件的炒作,是导致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报纸以两国关系的大局为重,客观冷静的报道态度,使中国民众对日感情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文学的复兴,沈从文和京派文友们几乎包揽所有平津地区有影响的报纸的文艺副刊。本文以《平明日报》副刊《星期艺文》为个案,来说明这一文学现象。并钩沉陈学勇主编《林徽因文存》失收的《春天田里漫步》、《破晓》、《诗——自然的赠与》三首诗,结合相关史料,着重对《春天田里漫步》写作时间进行辨析,对《破晓》创作心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吉林延边本土作家于雷创作的《属羊女》展示了一定生态基础上具有浓郁满族及满汉融合文化特色的东北地域民俗文化。小说运用东北丰富生动的民间话语展示了满族萨满文化中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同时又对东北岁时习俗的民俗事象进行了描写,并且塑造了一些东北典型人物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以《河池日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及报道的版面、形式、体裁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河池日报》对少数民族报道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报道形式多为以图片新闻;秉持"正面肯定"为主的报道立场;报道内容侧重关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17.
范金豹 《教育文汇》2011,(10):44-45
1918年4月,鲁迅先生应老同学钱玄同之约,创作了《狂人日记》,发表在当年五月的《新青年》上。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至1922年10月,他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小说,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本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文章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即体现了两位作家共同追求的时代性、社会性,又体现着他们不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9.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20.
近段时间,常在媒体上看到“规上”(见《嘉兴日报》2010.11.17.头条新闻)“经开”(也是《嘉兴日报》的报道)和“未管所”(见《浙江日报》2011.12.15.19版头条新闻)这样的简称名词,感到很是别扭。这‘规上”是什么?这‘经开”又在哪里?只看报纸的大标题“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4000亿”,你会怎样猜的呢?我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