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参加2012~2014年第四轮国家青稞区域实验在拉萨点的的9个参试品种(系)为分析对象,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通过生育期、株高、穗长、小穗数、苗数、穗数、单株穗数、穗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十个农艺性状对参试品种(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9个参试品种(系)在拉萨市的实际产量,对参试品种(系)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系)中,加权关联度与实际产量都排在前列的品种(系)为甘9616,而Dn-2(迪庆糯青稞)的加权关联度和实际产量都排在最后,这说明甘9616在拉萨点的区域实验中产量较高且表现稳定,对拉萨地区高海拔的环境适应性强,而Dn-2(迪庆糯青稞)则对拉萨地区高海拔的环境适应性较弱,环境对其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系统发展态势的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发现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为穗长 (y2 ) >每穗粒数 (y3) >千粒重 (y6) >不孕小穗数(y4) >每株穗数 (y3) >植株高度 (y1 ) ,以穗长、每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经模糊综合评判分析发现藏青 3 2 0 >WB0 7— 97>WB1 9— 97>WBQ64— 97,以比较品种WB0 7— 97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这说明 ,在西藏冬青稞育种及大田栽培中应选择穗长、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7,(25)
为深入了解滇中地区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在现有育种和栽培水平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旱地小麦品种生产潜力,提高区域小麦产量,对2006—2016年云南省地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海拔楚雄点147份参试品种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成穗率有效穗数穗粒数茎蘖数基本苗株高千粒重生育期;单位面积产量与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有效穗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茎蘖数不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农艺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千粒重因子、茎蘖数因子和生育期因子,所提供的信息占总信息量的86.38%。  相似文献   

4.
孟霞 《西藏科技》2012,(3):6-8,17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等,使西藏当地青稞品种具备了耐旱、耐寒、耐碱、抗病等优良品种。为了以后西藏的种植资源和育种工作,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来自西藏各地的春青稞于2007年在农牧学院实习农场种植的区域试验中9个品种农艺性状、产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康青3号品种(品系)关联度最大(r=4.6973)、综合表现最好;其次为970926关联度大(r=4.6137)、综合表现好;970655关联度为最小(r=3.9469)、综合表现最差;其次2003016关联度小(r=4.1307),综合表现差,农艺性状中有效小穗数关联度最大(r=4.4654)对产量影响最大,株高的关联度最小(r=3.2613)对产量影响最小。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品种在生产实际中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白菜型油菜产量与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关联度排列如下:为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主花序角果有效分枝数株高千粒重分枝总数分枝高度。说明影响油菜单株产量主要取决于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主花序角果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西藏9个地方的野生阿热托启的株高、一级分枝角度、一级分枝角果数、一级分枝长、一级分枝粗、角果长和角果宽等7个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一级分枝角果数、一级分枝粗、一级分枝长、角果宽、角果长、一级分枝角度和株高。因此在野生油菜阿热托启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当侧重一级分枝角果数、一级分枝粗和一级分枝长等主要性状,并兼顾其他有利生物学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度干旱条件下青稞光合参数及农艺性状受到的影响,为提高青稞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藏青2000为材料,研究中度干旱处理对青稞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地上生物量、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的影响。结果中度干旱处理会抑制植株生长,影响青稞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的积累,青稞叶片气孔导度(Gs)下降55.83%,蒸腾速率(Tr)下降29.34%,净光合速率(Pn)下降31.13%.结论在中度干旱胁迫下青稞叶片气孔导度(Gs)呈现下降趋势,气孔导度(Gs)下降会影响外界CO2的供应,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使青稞净光合速率(Pn)下降。中度干旱处理会影响青稞的地上生物量、株高、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而对青稞产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西藏引种荞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苦荞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适宜的种植密度,明确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对荞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对主要农艺性状因素有显著影响作用。1品种—晋苦荞2号,其株高、分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均表现差异显著。最佳密度处理为3kg/mu,其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最高。2品种—曲美苦荞,其株高、分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均表现差异显著。最佳密度处理为4kg/mu,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西藏小麦品质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品种资源,以株高、结实小穗数、穗长、每亩穗数和产量为主要指标,对26份冬小麦品种(其中引进的24份,对照2份)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6份资源可以分为5个类群,西藏当地的两个品种(对照)与内地引进的绝大品种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距离,这对杂交优势提供一定的资源,建议在育种工作中选择这些比对照遗传距离较大的类群;作为引种综合考虑农艺性状表明表现最好的引进品种为洛大林和97—18,与当地推广品种肥麦为一类,对这两个品种建议进一步进行品质和病虫害调查。  相似文献   

10.
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NC II(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16个自交系组配的55个杂交组合的10个性状(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单株产量和百粒重)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p1-2、p2—9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表现优良,组合p2—4×p1-2、p2-10×p1-3、p2—11×p1-5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表现优良。灰色相关分析表明,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的关联系数大小依次是穗粗、穗行数、百粒重、穗长、株高、行粒数、出籽率、秃尖长、穗位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商品有机肥不同用量对青稞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冬青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冬青18号的单穗粒数、穗粒重、秸秆重、穗长、千粒重和亩产等农艺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亩施有机肥不同用量对冬青18号亩产由高到低依次为500kg400kg600kg300kg700kg200kg,比对照依次增产26.85%、20.84%、14.85%、11.29%、10.94%和7.59%.综合分析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亩施有机肥用量为500kg时,冬青18号各农艺性状最好,该研究将对冬青18号种植区青稞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肥力对春青稞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熟春青稞品种‘藏青69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6个不同处理下‘藏青690’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品种在低肥条件下产量最高,其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叶片基角和开张角自下而上逐渐减小,冠层夹角较小,株高在103.62cm左右,穗长6.47~7.06cm,穗粒数在47.2~50.4粒,节间长度18.65~18.87cm,叶面积47.68~60.68cm~2,比叶重4.5~5.3mg/cm~2(2)‘藏青690’不耐肥,耐瘠薄土地(3)籽粒饱满程度对其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萨地区气候变暖和青稞黄矮病、条纹病多发情况下,适合主要青稞种植品种藏青2000的播期和种衣剂。方法通过播期、包衣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比较研究其对分蘖、产量构成因素、株高、穗长、生育期和倒伏的的影响。结果播期方面:播期一(3月25日)和播期三(4月24日)的产量都显著较高,播期一以穗部要素表现优势,播期三则以茎数和株高表现优势;包衣方面:除株高外,包衣的处理显著高于没有包衣的处理,且P1的千粒重显著高于P2,P2的最高茎数显著高于P1;互作方面:S1P2、S3P1产量较高,S1P2千粒重优势显著、S3P1的茎数和株高优势显著;生长发育方面:S1延长了其生育期,尤其是抽穗-成熟这一生长阶段;倒伏方面:播期越晚倒伏面积越大,倒伏级别越高。结论综合考虑播期、包衣、互作、倒伏等因素,推荐采用3月25日播种且用20%吡虫啉缓释种衣剂包衣(S1P2)的组合。该组合有生育期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较高、倒伏危害较轻等优点,可以有效保证青稞的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精明的生产者特别注意筛选、购入效益高、走势俏的种子,其中市场新近崭露头角的几种黑小麦特别引人瞩目,市场走销。黑小麦76号为春性,株高85~90厘米,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穗呈纺锤形,顶芒,穗长7~8厘米,每穗有17~18个小穗,每个小穗一般结2~3粒,多的结4粒.每穗结实30~35粒,粒中等大,千粒重35克左右。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抗倒伏,耐早耐湿性强,高抗条锈、叶锈、秆锈、白粉病,成熟时茎秆紫红发亮。熟相好,为中熟或早熟品种。生育期110~130天,适宜春麦区大面积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栽培,南方霜降至立冬播种,每公顷播量120公斤;北方顶凌播种,每公顷播量187.5公斤。中等肥力水平每公顷产3~4.5吨,肥水较好条件下亩产可达4.5~6吨.蛋白质含量20.5%,较晋春9号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冬、春青稞、冬、青小麦代表品种的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规律和产量因于构成特点连续四年的系统观察、比较,分析明确了冬青稞的增产机理。证实:(1)苗期持续时间工,生长缓慢极有利于分蘖发生成穗。(2)幼穗分货物别单棱期比春青稞长140和60多天,从而使三联小穗基分化数猛增。典定了粒多大穗的基础,这是冬稞增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采用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工程所生产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开展水肥一体化方式对寒地水稻生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对本田水稻进行追肥、补水和补充土壤中空气后,水稻株高增加13cm左右;平方米有效穗数增加13个左右,穗粒数增加8个左右,产量每公顷增加190kg左右。  相似文献   

17.
玉米杂交种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选用了九个杂交种及两个对照:366*368,397*398,399*403,400*403,401*403,402*403,408*408,9702,吉单180(CK1),本育9(CK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各种杂交种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比较出了一些较优的杂交组合方式,又在通过对产量,千粒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等农艺的相关分析得到了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r=0.5895*)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粗(r=0.2064),出籽率(r=0.3075)和穗长(r=0.2828)与产量呈相关。性状之间株高与穗位高和茎粗(r=0.7249,r=0.7726**)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因而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粗和穗长,提高出籽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苗力神应用于苗床其壮根效果优于苗必壮ck,根数多1.1条,百株地下干重高0.06g,充实度高0.108mg/cm。m2穗数多20.0个,穗粒数多2.2粒,结实率高0.4%,公顷产量为10191kg,较苗必壮ck多519kg,增产比为5.4%,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一)Ⅱ优162 四川省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用Ⅱ—32AX蜀恢162育成。适于海拔600米以下一季中稻区或作晚稻种植。1997年通过四川省审定。该组合已示范种植800万亩以上。 亚种间重穗型,属中稻迟熟组合,具产量高,米质优,农艺性状好,抗稻瘟病,适应推广特点。全生育期149天;株高120厘米,株型紧凑,叶片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亩有效穗15—17万,穗着粒数200粒,结实率80%,  相似文献   

20.
春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个品种吉单209(JD209)、郑单958(ZD958)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LAI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春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ZD958群体LAI大于ID209,表现较强的耐密性。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6万~9万株/hm^2,群体最大LAI在5~7;各生育期的群体LAI与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其中抽雄吐丝期LAI对密度的增长率最大,分别为0.583和0.679;灌浆期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大喇叭口期LAI对穗数、穗粒数影响最大。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和穗数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