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沉重的务虚     
通过对《务虚笔记》一书的分析 ,揭示了史铁生在当今文坛的独特价值 ,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生存状态和理想境界对作品的影响。史铁生并不回避政治 ,但他有一种宗教式的执着与超脱 ,这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是互补的 ,一方面 ,他有哲人的思索 ,另一方面 ,他又渴望英雄的激情 ,这使《务虚笔记》显得远离当下的具体生活环境而更接近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最有哲学气质的小说家(周国平语),史铁生用睿智之笔通过写作传达自己的思想。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无疑是解读史铁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务虚笔记》中永恒的哲思,构成了史铁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要了解史铁生,领悟史铁生的思想,首先就必须诠释《务虚笔记》的永恒哲思。  相似文献   

3.
<正>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问世以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关注,很多评论家对其哲思性进行了探讨评析。然而在普通读者之中,《务虚笔记》并没有产生多大反响,这跟小说本身非同寻常的叙事方式有很大关系。《务虚笔记》不是专注于讲故事,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借故事完成对生活的对话、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活在当下     
以前有个朋友问过我,对史铁生有何看法。我说我尊敬他,但并不算太佩服他。不算太佩服,当然不是因为他作品的见解不够高明——《务虚笔记》这样的杰作,留名传世没有疑问。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史铁生不良于行。虽然不是每个残疾人都能写出《病榻随笔》,但因腿疾加深对人生  相似文献   

7.
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内容上,《务虚笔记》都是当代文坛的重要收获,其中的哲思更是广阔深密。本文试图通过这一作品中女性的命运来探讨史铁生传递给读者的爱情哲思,从而对史铁生哲思体系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入地了解史铁生的爱情观,获得对爱情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8.
沉重的句号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走完了他人生的58个春秋。史铁生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作家,更是励志符号。他早年饱受瘫痪折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引发了多种病症,连他自己也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其中散文《我与地坛》被节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41万字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一部奇特的书,一部完全将生活心灵化的小说,一部在精1种王国漫游中不断对世俗价值观念发出拷问的动人的“笔记”。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41万字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一部奇特的书,一部完全将生活心灵化的小说,一部在精神王国漫游中不断对世俗价值观念发出拷问的动人的笔记。作品的人物没有具体姓名,可  相似文献   

11.
《务虚笔记》中,作者史铁生借由女教师O发问:"我们活着,走着,到底是要走去哪儿?"没有人能回答这一问题,听听雨果"没有答案"的回答吧:"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务虚笔记》中,作者也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在"童年之门"的叙述中,给出了一种答案——命运的起点,决定了我们最终要走向哪里。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创作过一篇题为《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的实验小说,他又在《务虚笔记》第五章描写女导演N突发奇想,让两个演员在人潮如涌的大街上扮演一对恋人,第十一章的一节干脆用戏剧设计来叙事。其实史铁生自己就像一名导演,在写作之夜调动一大批演员在他的文本世界扮演了一系列“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来探讨存在,认为只有确立了主体地位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但他同时又超越了个体的局限,在爱的引领下,为生命描述了一个有限与无限相辅相成的永恒的存在时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 《课外阅读》2011,(23):22-23
1990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在鼠标的点击下,屏幕上显出几行字,就是他正写作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应当是第四章"童年之门"中"一个女人端坐的背景"的一节。这样一个静态的、孤立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17.
消逝的钟声     
《当代学生》2011,(7):36-37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引发了众多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名作被频繁提起。与他相关的纪念文字,并无太多的悲伤,他和他的读者们这些年来已经隔空约定:生命是旅程,会有终点,告别时甚至无需说再见。一如他在《我与地坛》中所写:"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春末夏初,读读史铁生这位当代大家的作品,算是寄上我们浓浓的哀思吧。  相似文献   

18.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19.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自发表以来,一个较普遍的看法是它不像小说。本文以昆德拉的小说学为视点,剖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人物形态、故障逻辑和对话形式,认为它是一部走在以小说合并哲学的道路上的杰出的“思索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