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作品带有阶级斗争的烙印,政治斗争充斥其中,人性几乎从这些作品中消失殆尽。由两位女作家茹志鹃、宗璞分别创作的《百合花》、《红豆》却以其人性美,拒绝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心灵、情感的"荒漠化",是开在文学"荒漠"中的人性之花。  相似文献   

3.
由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而引发的"萧也牧事件",成为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一次较为重要的文学事件,但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它的定位不够全面。"萧也牧事件"构成了"十七年"文学规范建构中的重要一环,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如何叙述现实的规训。这次事件的影响,在于明确文学对现实的叙述要按照"讲话"方向所设定的工农兵话语秩序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之后,"十七年"的城市文学创作日益纯洁化、叙事简约化,对于都市生活的体验要么回避,要么予以负面批判,城市文学的意识形态化色彩也日益浓厚。  相似文献   

4.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5.
雨果的人道主义一直是我们理解作家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参照。在初登文坛时,雨果就通过戏剧作品确立了这一贯穿始终的基本信念;在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雨果一再强调文学自由的思想,并通过其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不断强化它。与此同时,雨果提出文学创作中的美丑对照原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性依托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本文认为,人道主义和对照原则,是雨果文艺思想的两个支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萧红短暂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经验,对她几个时期的作品重作细读,发现作家的文学轨迹在注重个体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关切之间频繁移动,因而提出不仅她的悲惨经历是一个被困的"新女性"和激进时代变革的缩影,她总是导致悲剧后果的选择和她的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显示了五四"新文学"与"后新文学"的分野,以及"新文化启蒙"和40年代"新启蒙"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60年文学创作的理想追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后十七年以及十年"文革"文学创作追求的是政治理想;新时期文学创作追求的是审美理想;90年代初到新世纪文学创作追求的是文化理想。促进人类共同走向繁荣、富强、文明、和谐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面向未来的重要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战争小说是伴随着新政权的诞生,为确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而创作的一种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十七年"战争小说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在一个需要规范叙事的年代,合理运用既定的创作原则,从敌我对立双方四维叙事角度,立体建构了一个典型的正义战争叙事模式,并在集权政治的运作下逐渐经典化为一种战争文化写作范式,不仅影响和规范着十七年其他类型文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开"文革"文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库普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民主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其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方面是"真",即注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借助选择素材、塑造人物、描摹细节、锤炼语言等手段来创作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善",即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人道主义情怀,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诲作用,通过塑造蕴含英雄本色的小人物来展现作家的人道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对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进行描述和分析,综述人道主义讨论的过程,并梳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及特定涵义。第二部分阐述人道主义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就“文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关注苦难中的民间情义与憧憬美好的理想,三是从表现爱情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11.
作家史铁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使它开始告别"红、光、亮"的宏大视角,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挺进。周作人在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的理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被空悬之后,在世纪末的20年内得以实现和深化。这几代努力者中,就有史铁生的身影。他为"人的文学"尤其是"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对人灵魂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与探求。  相似文献   

12.
《艳阳天》《金光大道》的经典化是当代文学体制下,政治权力、作家和文本、传播机制共同运作的结果。在作者、读者、评论互动的文学场域中,讨论了"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作家"浩然及其代表作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经典,如何体现十七年和文革文学的经典文学运作机制以及浩然小说经典化历程中的独特主体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3.
1922年以后,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自己的园地》中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取代了《人的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文坛上泛滥的"文学工具论",坚持了文学的自身的规律.此外,这一文学思想的变化投射到周作人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周氏"小品文"冲淡自然的独特风格.那些抒情言志的小品文与"遵命文学"形成了鲜明对比,是新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文学中,政治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渗透和控制,革命的文学任务、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指南针。以战争、地下革命斗争为背景的战斗英雄,投身革命洪流并自觉接受改造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为社会主义开创新事业的农民新人构成了此时期英雄谱系中最重要的形象系列。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种人物形象(如战斗英雄背后的“指导员”、  相似文献   

15.
"底层写作"的出现开拓了文学的领域,带给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新的天地,然而底层文学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和素养,本文试图对底层文学写作"惊悚式苦难叠加的叙事陷阱"和"苦难之外的主题缺席"两个方面的流弊进行反思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17.
褚燕 《培训与研究》2010,27(4):8-10
中国古代文论中,作与识不可两分,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诗人"成为了文学认知的主体。"诗人言诗"在西方也有相当长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批评者采取的是主客体二分,感性和理性对立的思维途径,文学活动和文论批评被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中,作与识不可两分,具有文学创作能力的"诗人"成为了文学认知的主体。"诗人言诗"在西方也有相当长的传统。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批评者采取的是主客体二分,感性和理性对立的思维途径,文学活动和文论批评被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陌生的爱情话语——浅析“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七年"文学中爱情书写空间狭小,但有关爱情的文字依然存在。论文聚焦"十七年"爱情小说书写的两大主要模式:战争爱情与劳动爱情。前者圣洁而悲壮,后者功利而理性;同时分析两大模式下爱情书写在心理纵深度、艺术表现力、时代烙痕、女性成长主题等几个方面相异或相同的书写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与"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独立美学范畴,是刘勰对创作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统一性的深刻思辨认识。《隐秀》致力于解决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通过"隐"、"秀"的相契相协,文学创作就能够做到更好的依言达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