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陶有宏 《现代语文》2008,(11):13-1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
古代识字教材《三字经》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下编写的《三字经》,不单是蒙童的识字课本,更是一部多功能的启蒙书.它虽只有千余字,但内容丰富完备,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描写形式也颇有独特之处,体现了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的智慧和蒙学教材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蒙学教材在识字教学中的经验 提起蒙学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下简称“三、百、千”)影响最大。它们编写的方式是:将所有的句子编成三字句、四字句,对称、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重复率极低。据统计,“三、百、千”的用宇,总字数为2708个。  相似文献   

4.
吕雯慧 《中国教师》2005,(10):46-48
南宋王庆麟编的《三字经》、北宋人编的《百家姓》以及南北朝梁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蒙学教材。《三》《百》《千》在宋朝已是广泛使用的一套识字教材,并且一直使用到清末。其中《千字文》使用了将近一千五百年,这种现象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为什么岁月的尘埃无法掩盖《三》《百》《千》的光芒,为什么数千年来老百姓对《三》《百》《千》那么推崇呢?我想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和《三》《百》《千》本身成功的编写有关系。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优秀经验,适应目前基础教育教材改革的需要,本文将就《三》…  相似文献   

5.
刘晟 《现代语文》2013,(12):88-89
汉字是汉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用以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学习最基本的工具,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发展智力、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历来都把识字教学作为突破口,传统教材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蒙学语文教学中,宋元是一个成就卓著并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时期。本文将从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这四个方面,对此期蒙学语文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识字教学 (一)地位和教学要求 识字是古代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宋元蒙学非常重视识字教学,认为识字不仅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识字教学历史悠久,从周代的《史籀篇》到清末的《文字蒙求》,历时近3000年,创造了独特的识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识字经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与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被宋朝官方定为通用蒙学识字课本以后,形成了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8.
一、低年级小学语文著名识字教学法简述 1.“三百千”传统。旧中国,儿童进入私塾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完成汉字扫盲以后,才开始下一阶段,读、背《四书》《五经》《左传》等。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百年。从识字教学角度讲,这种教学体系的特点是:记诵韵文一人识汉字——学习阅读文言文;以韵文为载体,便于记诵,便于快速识字;没有心理学、教育学、课程教材理论作支撑,属于经验型的体系:教学内容脱离儿童情趣,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灌输死记。最后两项特点决定了这种教学体系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
正苏教版第七册第24课《春联》是一篇优美的说明文,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特点以及读春联的好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可以真实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一、字理识字,体验文字之美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此,识字教学也是寻觅传统文化、传承几千年文化瑰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识字与写字 一、蒙学教材在识字教学中的经验 提起蒙学教材,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下简称"三、百、千")影响最大.它们编写的方式是:将所有的句子编成三字句、四字句,对称、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用字重复率极低.据统计,"三、百、千"的用字,总字数为2708个.其中,有84.27%的字在3500个常用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千字文》     
周兴嗣 《小学语文教学》2007,(3):F0002-F0002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隋唐以来,《千字文》大为流行,背诵《千字文》被视为识字教育的捷径。它不是简单的单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便于识读。因流传甚广,以致文书编卷,都采用“天地玄黄”来代替数字。  相似文献   

12.
任登波 《教书育人》2005,(12):63-64
清代前期的蒙学教材,主要还是用《三字经》、《百家姓》、《干字经》、《女儿经》等。学童稍为识字以后,就读《四书》。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年轻一代,是封建社会一贯的教学主张。此外,清代的学人,根据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还编选了一些蒙学的教本。兹择其要者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三字经》《千字文》中蕴含的技术类知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虽然以识字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包含着技术知识教育的成份。这些技术类知识内容不论在个体素质培养上、在促进技术发展进步上,还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在近日强调技术素养培养背景下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是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的传统文化经典,是为蒙学儿童准备的启蒙识字读本,然而事实上不少国人除了对头几句印象深刻之外,对其内容和价值却不甚了了。西方修辞历史悠久,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修辞学复兴,一直延续至今,以此作为框架解读我国蒙学经典,既能透过《三字经》的经典魅力直接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又可借此机会窥探西方修辞概况,对于古今中外学术文化之借鉴融合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蒙学教材即是幼童在启蒙教育阶段阅读的各种读本。我国历史上,人们一直很重视蒙学教育,所以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蒙学教材,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几本流传甚广的蒙学教材外,各类蒙学书目近两千种。学习和研究经典蒙学教材的编写对我们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它是顺利进行语文学习的“敲门砖”。柳斌(国家督学)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项十分枯燥的工作。如何让识字变得新奇而有趣,这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为此,笔者在识字教学情境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有效阅读的关键环节。而当下传统的识字教学已不能激发广大儿童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一堂优质课中,认识到正确引导学生识字,开发有效的识字教学法,使认字、写字、读字三个识字过程有机结合,对提高有效的语文识字教学以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字、汉语已有几千年历史 ,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汉字的学习 ,汉字的教学便自然成了中国蒙学教育的起点。从《史籀篇》到当代小学语文课本 ,其间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识字教学经验。近十年来 ,我国召开的全国性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就有三次 ,识字方法也从五六十年代的“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发展至现在的 30余种 ,其理论与实践意义在于 :1.基本上解决了汉字难学问题 ;2 .构建了识字教学的基本理论 ;3.发展了“识字和阅读与作文基础”的理论 ;4 .体现了汉字教学的现代性。但在汉字教学和研究中还要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要进一步研究字种、字量、字序和汉字的运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人之初》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8的内容,节选自《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的重要代表之一,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的启蒙教育。以识字为媒,以传统故事为介,引导学生在趣中识字,在字理中识字,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姚宏杰 《中国德育》2006,1(11):88-90
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种类繁多,不同历史时期曾涌现过各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其著者,两汉以下至唐,流传最广的当属《急就章》(或称《急就篇》);唐宋以下,《千字文》风行,与《三字经》、《百家姓》等共同构成儿童启蒙读物的主流。顾炎武讲:“汉魏以下,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从《急就章》的衰歇到《千字文》的盛行,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蒙学读物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现有研究虽然多注意到这一点,但对其间的缘由及过程,似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