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诗专著。其作者钟嵘稍晚于刘勰。人们一般将《诗品》和《文心雕龙》并称六朝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的“双璧”。清代学者章学诚称 :“《论品》之于论诗 ,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 ,皆专门名家 ,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 ,《诗品》思深而意远。”(《文史通义》)足见《诗品》之重要。《诗品》中最瞩目的核心理论 ,人们探讨也最多的应该是其“滋味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滋味说”可说是源头 ,其后 ,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论” ,宋代苏轼的“至味论” ,乃至清代王士礻真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陈尚君、汪涌豪二君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从思想、文风、著录、用字等方面论证了《诗品》乃是明末人据元人所作移花接木,改题作者姓名而成的。 我个人信服他们的考证,因为我也看过不少宋人的文集、笔记,的确未看到有提及司空图《诗品》的。但是,“说有易,说无难”,也许他们提过了,你未能经眼;也许提及的文字佚失了,你不可能寓目。因此,二君的辨伪之作发表,学术界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二君的文章中,有一节专论《诗品》有多处用宋以后诗文,以此作为《诗品》晚出之证。但维护司空图著作权的人会说,不是《诗品》用…  相似文献   

3.
南朝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专就五言诗立论。《诗品序》是一篇重要的诗论,包含“吟咏性情”说、物感说、“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说、“诗有三义”说、“滋味”说等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赋》与《诗品》中的物感说主要立足于人本身,不同于前代物感理论将其落脚在社会层面。《文赋》把自然景物纳入“物感”的范畴,而《诗品》又补充了个人遭遇这一方面,丰富了“物”的内涵,并且更加强调“怨”情对诗人的感发作用。《诗品》之所以形成自身独特的物感说或源于南朝重情诗风的影响和钟嵘对三晋法家的学术继承。  相似文献   

5.
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开始逐渐剥去以前人们所加在它上面的种种虚饰和羁绊,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与此相应,总结创作并批评创作的文学理论,也在日趋纯质化.钟嵘的《诗品》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正如方孝岳先生《中国文学批评》所论,《诗品》是开单刀直入论诗的风气的.钟嵘针对其时文坛诗坛上存在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文章殆同书抄”、“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弊端,在评价诗歌创作是否成功、是否有意义时,重点考察它能不能有“摇荡情性”、“动天地,感鬼神”、“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也就是说,是否有吟咏性情,令人回味无极的特质.因此,许多文艺批评家总结说,《诗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滋味说”,或者就干脆用“滋味”二字作为《诗品》的代名词.本文拟从“滋味”与“味”、“滋味”的内涵、“滋味”的创造、与“滋味”与意境四个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诗品》,由二十四首四言十二句的组诗所构成。它用高度形象而又抽象的语言,描绘了二十四种不同的诗歌意境,引导人们认识各种不同的诗歌风格特色,从而揭示了司空图的诗歌美学理想。《诗品》既是一部诗歌风格论方面的著作,也是一部诗歌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诗品》论诗,有没有基本的美学倾向?这种倾向是什么?历来颇有争议。晚清林昌彝说过:“诗之品何止二十四,况二十四品中相似者甚多。”“相似者甚多”,这就为我们研讨《诗品》的美学倾向,透露了可靠的消息。我认为,追求冲淡自然的审美情趣,崇尚自然真美,这就是司空图《诗品》的基本美学倾向。诗歌的风格意境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出之以天性纯真和自然天成,这是对互不相同的风格意境的共同要求。清人杨廷芝认为,二十四品“无往不归于自然”,很有见地。只要我们把握住司空图“冲淡自然”的诗美理想,把《诗品》二十四则当成一个整体去研究,那么,“恨当时不解其妙”(苏轼(?)语)、“多不可解”(方东树语)、“说之亦难”(孙联奎语)的《诗品》,就较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钟嵘《诗品》为其标志之一。《诗品》作为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建构了完整的、系统的文艺美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深刻认识了“吟咏情性”的艺术本质,提出了“滋味”说的美感论,确立了“定品第”、“显优劣”、“溯流别”的批评方法,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和《诗品》都具有宗经色彩,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以经典为文体或创作渊源,都崇尚雅正文风,都重视“比兴”,而且更赞赏“兴”。其不同之处在于《文心雕龙》侧重在宗经之义,《诗品》倾向于宗经之法,在对“比兴”的诠释上和对待四言诗体的态度上,《文心雕龙》比《诗品》要褊狭、保守得多,因而二者的宗经程度也就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转引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卷七云: 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钱塘杜明帅”,陈延杰《诗品注》、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许文雨《诗品讲疏》、叶长青《诗品集释》、肖华荣《诗品注译》、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向长清《诗品注释》、徐达  相似文献   

10.
由于钟嵘在《诗品》中精心选设了古代“三”、“十二”、“三十九”、“七十二”等一组神秘数字序列 ,并以其作为构成自己诗学思想体系内在基本的结构素 ,划分诗人品第 ,确定“三品”诗人群体数量 ,从而构筑了《诗品》的品评结构模式 ,透示出“照烛三才 ,辉丽万有”的诗学本体论追求和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意向。《诗品》也成为中国古典诗学史上极富整体性和序列性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窦常之《文选》“所录皆前人作”说可信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郡斋读书志》之“窦常谓”,出窦氏《南薰集序》,其中的“其人既往”云云,引自《诗品序》。乔长阜先生否定《文选》“不录存者”说最“坚”之支撑乃由漏读而来,即《文选》与《玉台新咏》本分别收有王融文与徐陵诗,而其均说无,并以此作为立论之根据,故其否定是无力的。《文选》“所录皆前人作”说符合实际,就作为一个判断言,其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一点,对研究《文选》的成书时间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朱东润先生说:司空图《诗品》中论作品风格有两大类:一类是阳刚之美,一类是明柔之美.这是很有见地的。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持王渔洋的偏见,认为《诗品》一味“冲淡”.我们难以同意这种看法。理由是:第一,很明显,《诗品》中“雄浑”、“豪放”、“劲健”、“悲慨”、“流动”诸品,不但不能以“冲淡”二字概括,反而与“冲淡”所昭示的意境风格全然相反.第二,《诗品》是司空图丰富的诗歌鉴赏经验的结晶。他既对王孟一派澄琼清淡诗风作出概括,上升为“冲淡”的美学理想,而对李杜“宏拔恣肆”诗风的喜好和推崇,又何尝不凝结为《诗品》中“雄浑”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有人认为《二十四诗品》是明人怀悦所作,本文从版本上证明载有《二十四诗品》的《诗家一指》非怀悦所作,怀悦只是其刊行者,并对“怀悦说”所持的若干论据有所驳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古代诗论中的意境说,一般公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距今最近的研究专著。至于意境说的肇始著作,则说法不一,比较多的研究者推尊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其实,比《二十四诗品》早了一个时代的皎然《诗式》,已经提出了诗“境”这一名称,并且较为集中地、多方面地论述了诗境的一些特征。可以说,在我国古代诗论史上,这是“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第一次初具雏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诗品》最早将诗歌独立出来,作为纯粹的文学艺术式样进行研究,并开创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先例。《英灵集》则是一部专选盛唐名家作品的集子。明显地继承了钟嵘所创造的以鉴赏为中心的审美批评方法,体例上亦类似于《诗品》。钟嵘以为诗歌的审美特质是“吟咏情性”,殷璠则标举“情来”说,二者都肯定情感的根源来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感发。由于时代不同,审美实践经验和审美时尚相异,“情来”说与“吟咏情性”说的内涵不尽相同,“情来”说受儒家传统诗学影响少,超越了“礼乐”观的束缚,以构成其“趣远情深”,“情幽兴远”的意境,发展和完善了“吟咏情性”说。  相似文献   

18.
韩烨 《焦作大学学报》2007,21(1):27-28,33
钟嵘《诗品》把曹操置为下品的作法,与此书的评论范围、标准和所强调的诗歌情感内涵有密切关系。就范围而言,《诗品》的评论限于五言诗,曹氏五言成就远不如四言;《诗品》以“风力”和“丹采”作为评诗标准,曹氏的风格则是古朴晓畅、不加润色;就情感内涵而言,《诗品》并不强调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是更看重个体的哀乐,因此对曹操评价不高。  相似文献   

19.
<正>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论篇》中说:“《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这虽是评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而言,但我认为对纂修二十四卷,几十万字的《黔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来说,“兹事体大”,为能做到“体大虑周”,“思深意远”,也是难能可贵的。《县志》在这方面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现就个人阅读所得,略陈一隅之见,以就正于领导、方家。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重新探讨了《二十四诗品》的主旨。司空图所列举的每类风格针对的不仅是文学艺术,还包括人的精神状态或生命状态。《二十四诗品》是以“道”为核心,呈现的二十四种人生境界和生命状态。与西方的风格论相对照,其目的是凸显我民族古代风格论的特质。《二十四诗品》风格论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学态度有关,即把写诗作为严肃的“立言”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