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2.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读。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三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4.
马京格 《考试周刊》2009,(18):26-2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本文介绍了几种朗读的形式以期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智慧 《新疆教育》2013,(6):105-106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所以就会出现唱读的情况,这就求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指导呢?本文将试做浅析。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有感情朗读”的界说首先“,有感情朗读”是针对“理智地朗读”提出来的。理智给人以明晰、缜密和智慧,然而理智地朗读课文,必然给人以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感觉。学生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课文内容、品味表情声音,难以如临其境、设身处地。而且,由于缺乏情感的变化,朗读技巧的运用也变得有形…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衔接问题和一些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导致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应从起始年级起就加以重视。《教学大纲》要求:“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地读……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流利地读。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大纲》又进一步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年级以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个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增强爱鸟的意识和情感。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们从“唱书、拖腔”的老毛病脱胎换骨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我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我们在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以读为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时常会出现"唱读""加字""漏字""速度过快或过慢"等问题,并没有读出真正的感情。其原因是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我研究的小课题。  相似文献   

13.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岛市黄岛区辛安中心小学宋云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认识到学生朗读重要性的老师,往往在指导读得“正确、流利”两方...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为了达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很多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把××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1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阅读"教学各学段的第一核心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认为,第一要务是搞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逻辑起点:一、文本的刺激;二、情调的反应。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定位准确;只有朗读的逻辑起点高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高效。  相似文献   

16.
陈敏 《广西教育》2012,(1):82-83
朗读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关于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区别仅仅在于“学习”、“用”、“能用”这几个字上,然而,要让学生从学习模仿到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阅读能力,要认真进行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可以看作是朗读训练各有侧重的分步要求,同时又必须注意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正确,即要求用普通话朗读,声音清楚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唱读,使听者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流利,即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正确读出停顿,有节奏,速度适中。有感情地朗读则要求在流利的基  相似文献   

18.
韩树云 《小学语文》2011,(12):21-22
小学语文各学段都重视朗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学生一直在努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结果却并不如意。教师在备课中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引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所以要巧拨孩子心弦,激发其对文本感情的共鸣,使其情不自禁地爱上朗读。  相似文献   

20.
朗读,滋养小学生快乐成长的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与《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朗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学生腔鲜明,不是字音拖得很长,就是读得特别快,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停顿与连接,只是为朗读而朗读,根本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于这种现状,如何实现这一现象的根本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我认为,教师要转变理念,注重朗读,自觉担当起小学生快乐成长的向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