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丁楠 《考试周刊》2013,(73):22-24
典型事件模型理论由Langacker提出,包括弹子球模型理论和舞台模型理论两部分。在诗歌创作与翻译的认知过程中,一些意象被诗人或者译者识为射体,而另一些则被识为界标。由于译者与诗人各自的认知系统无法完全契合,往往会造成译诗与原诗的射体、界标,以及二者间动态关系的不一致。本文以雪莱的A Song为例,对其四首不同译文作对比分析,主要从译诗与原诗的射体、界标、二者间动态关系及舞台背景的构造解释诗歌意境的营造,从而证实典型事件模型理论在英诗汉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论述诗歌的可译行性着手,把诗歌的翻译过程比作是"移植种子"的过程。要求译者译诗,要兼具读者与诗人的双重身份。并且进一步论述了诗歌翻译中应处理好的关系及策略问题,以及如何"移植"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把自己从原文中解放出来,在译文中赋予其积极的意象。最后得出结论,译诗不是复制原文,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要与原诗作者达到"神合",通过"移植种子",超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障碍,才能译出原诗的"神"之美。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风韵译”在诗歌翻译界自有其分量。“风韵译”以诗传韵,不仅传递出原诗的内蕴,译诗还韵味十足;凭借译者之能,采用“归化”策略,意译创造,利用民族文化为读者服务;但同时,译诗忠实欠缺,美译常见,忽视原诗特点,让人分不清是译诗还是原创。  相似文献   

5.
长篇叙事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迄今已有8种英译版本。其中,国内有5个版本。对国内译者的《孔雀东南飞》三个英译版本展开比较研究后我们发现,国内《孔雀东南飞》英译本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以诗译诗,并且韵体译诗较多,另一个是能归化时就归化,有选择地进行异化。韵体英译《孔雀东南飞》比原诗更美,但美中也有不足。自由体英译《孔雀东南飞》也美轮美奂,但韵散意不能散。自由体和韵体之别不应仅仅局限于押韵与否,原诗压韵译诗自然也应押韵,原诗若不押韵也可通过诗行内在韵律和语言的建构译出诗味浓郁的好诗。译诗优劣之评鉴的首要标准是忠实与否。形也罢,韵也罢,都不能违意而存。得意后兼顾形和韵并尽可能传递原诗风格才算佳译。  相似文献   

6.
谈译诗     
郭沫若既是诗人而又兼长于译诗,故对译诗确有使人折服的精辟独到之见.他在《古书今译》一文中谈及译诗时说:“诗的翻译,假使只是如象对翻电报号码一样,定要一字一句逐译,这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样逐字译了出来,而译文又要完全是诗,这除非是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不行.两种绝对相同的语言是没有的,如果有时就无须乎翻译.[……]诗的翻译应得是译者在原诗中所感的情绪的复现[……]这个问题我不只说过一次了.[……]便是西洋诗家译中国的诗,如德国檀默尔 Dehmel之译李白,我们读了他的译诗,每不知道原诗的出处,独于我们的译家,定要主张直译,而又强人以必须的直译,所得的结论,当然是诗不能  相似文献   

7.
风韵译是强调译诗要保留原诗风韵或气韵的翻译方法,由郭沫若最早提出。以郭沫若译《西风歌》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着重阐述郭沫若如何在翻译实践中通过构建隐喻和意象来保留原诗风韵。一方面,有助于译者学习和掌握风韵译手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语言认知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阐释汉语古诗类比式意象组合的英译过程,以期揭示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的交际和认知本质,并探讨基于关联理论的类比式意象组合英译策略。译者理解原诗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寻求意象组合与认知语境间最佳关联的过程,需理解意象组合方式所产生的特殊语境效果;翻译类比式意象组合就是将原诗意象组合的最佳关联在译文中进行传递的过程,可以根据原诗意象组合方式所提供的引导读者理解原诗的交际线索,通过改变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尽可能在译诗中转存原诗意象组合方式。译者的最终目的是使类比式意象组合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产生和原诗意象组合类似的语境效果,并且让译文读者为此不用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  相似文献   

9.
译界争论,自古有之,唯独对翻译之难,大家的意见较为一致。译诗比译散文难,古诗外译又比古诗今译难,而古诗外译恐怕是最难的了。 《唐诗今译》的序言中,严辰同志说:“翻译古典诗歌并不是一件轻易的工作。它既要达意、又要传神;既忌曲解,更不能庸俗化;既要保持原诗的风格,又要显示译者的文采。不但对诗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更要对诗人的身世、思想、创作意图等  相似文献   

10.
译诗是知其不可译而译之,本文从意境和韵律两方面论证诗歌在理论上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诗歌的翻译不应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风格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相似文献   

11.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3.
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体裁,它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内涵和意境,决定了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受西方的对等翻译理论。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翻译角度,认为诗人-译者-译文读者三方不能独立存在,应在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多重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和谐性翻译。  相似文献   

14.
对于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文章将中国典籍诗歌与认知语义识解观相结合,通过语义的主观识解性,从识解观的五个主要雏度。时李白《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评析。正确识解原诗意义,准确传达原作者在原文中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之间存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和"固有的统一性",主要人物呈"对称性"格局分布。这种格局,使诗中人物形成了"同族对比"和"异族对比",实现了良好的对比效果。要正确认识《孔雀东南飞》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需要注意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我国戏曲浪漫史上的经典之作,作品描绘了主人公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戏曲同时以华丽婉转的文辞著称,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首推牡丹"。文章以恋爱人物描写、恋爱中主体双方称谓描写、恋爱中的动作描写、恋爱双方爱情心理描写以及外部环境描写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牡丹亭》中有关爱情的语言词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句法关系、语义基础以及语用特征来分析了"去××化"的构式意义,亦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去××化"构式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去××化"的基本层次应为"去"加"××化";"去××化"比"去×化"的能产性更强,这是受到汉语"双音构式"的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固定表达格式,"不A不B"格式是其中的一种。从"不A不B"格式的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句法功能、语用价值以及认知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旨在展示其主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不A不B"格式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秋夜》中扮演着"狂人"的角色,通过"狂人"的视角与思维进行观察秋夜。"狂人"具有视角独特、观察细致和超越常识的想象力的特点,使《秋夜》背负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交际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同一文化机制里交际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由于文化缺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不同,文化铁省很可能在跨文化语篇交际中导致误读或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译者发挥其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在译语中采取必要的连贯策略,使读者对语篇作出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