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体育课程纳入了中考考试范围,广大中学生也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体育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提高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呢?这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实效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时代,社会和个体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体育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主体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以适应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本趋势;其中竞技体育将呈现多层次发展的态势,把追求运动极限、振奋民族精神和满足人们文化生活及身心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学校体育将建立起多维健康观,改变以增强体质为主,培养健壮劳动力的旧观念,树立能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的新目标,体育的经济功能将被激活,体育必将实现从事业向产业的过渡,体育产业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亮点。  相似文献   

3.
体育素质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体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终身体育能力提高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终身体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开始追求健康和形体美,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增加、改善。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一些大型的运动会,促进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发展了我国的体育,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学校体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休闲愉快的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不懈追求,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休闲体育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满足健康需求、补充余暇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兴起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因此,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形成,和谐社会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价值取向的不断提高,休闲体育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薛钦 《学周刊C版》2014,(5):193-193
体育素质是指通过体育教育,使受教育者在身体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终身体育能力提高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终身体育”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人民开始追求健康和形体美.体育设施的建设逐步增加、改善。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在我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一些大型的运动会。促进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发展了我国的体育.并时学校体育的要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学校体育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学校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之间关系的分析,从构建学校体育活动多元化的组织机制,建立参与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的骨干作用和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将学校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中去进行了论述,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文化是为学校体育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郭强 《宁夏教育》2014,(1):39-40
实施体育中考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因此,很多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时间也得到了充分保证。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调动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近年来,学校对升学率的追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成绩的追求、家长学生对高分的向往,使得现在的体育教学逐渐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模式,体育教学变成了中考项目的训练课,忽视了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发展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学校体育功能多元化的社会动因,指出学校体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人类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适应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苏华伟 《林区教学》2013,(11):88-89
中国学校体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如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也必将遵循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得到了体育界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基于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侯衍涛 《现代教育》2011,(Z2):108-108
一、学校体育教育应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体育的功能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人们发现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以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工作。终身体育正是适应了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对体育的追求,同时也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终身体育为主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也越来越了解到体育对于人类而言,并不只是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它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息息相关,融合了更多内在涵义与社会意义。体育并不仅仅是一项个人活动,有些时候它唤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对个人来说,体育帮助个人释放压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体育可以激发人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学校体育作为激发、推动社会体育需求的重要因素,对社会体育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更好地满足社会体育需求。  相似文献   

13.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教育和体育内涵,所以学校体育必须为终身体育服务。随着体育锻炼观念的快速渗透,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总是与长寿和幸福联系在一起,是一项跨世纪、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就是达到这一追求,不仅要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魄,  相似文献   

14.
在学校体育中,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听障生的身心发展缺陷,使得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在追求体育课程康复功能和缺陷补偿的同时,也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下面我们将以听障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其体育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听障生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体文化中逐渐剥离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进步,在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根据社会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作用,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阐述板鞋竞速运动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并对板鞋竞速的教学进行分析,主要让学生了解板鞋竞速、喜欢板鞋竞速,并在学校里更好的开展板鞋竞速运动,吸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昊 《华章》2011,(12)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之一,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文章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开始,提出了加强和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满足学生发展主体需求的措施,旨在为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层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体育对人的美学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水平和欣赏能力;提高了人们欣赏、追求和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培养了人们对社会美的认识水平和创造能力,从而促使人类向着美的方向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综合性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学校体育理论逐步突破原苏联模式 ,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娱乐、美育、健康生活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 ,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 ,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 ,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为现代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化、多元化传统的体育教育大都…  相似文献   

19.
健康是每个社会不断追求的目标,学校体育就是促进学生参加活动,养成终身热爱运动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目的,只有树立正确的党校体育观,才能促进党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强 《华章》2012,(17)
近年来,学习体育与竞技运动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随着竞技运动在现代社会中的高速发展和对传统学校体育的冲击,人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学校体育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找出问题的答案.下面就我校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