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教育》2017,(5):50-60
倡导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儿童权利和儿童发展。本文从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研究的领域和程度、研究设计与实施、推动策略等,探讨了儿童在儿童研究中的角色转变。儿童参与儿童问题的研究涉及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及其他与儿童利益相关的各个领域,各领域中儿童参与的程度存在差异。在推动儿童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研究伦理、研究结构调整、儿童发展等问题。让儿童成为儿童问题研究的领导者关键策略在于,给予儿童研究技能指导,信任儿童能完成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2.
儿童城     
外国的儿童服务业,有儿童银行、儿童邮局、儿童铁路、儿童博物馆、儿童旅馆等。阿根廷则建了一座儿童城,它是儿童的乐园。这里建有“飞机场”、“火车站”,还有模拟海洋建造的湖泊,用以向儿童灌输有益的知识,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龙 《今日教育》2011,(6):52-53
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的诠释、儿童的情怀、儿童的梦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诱发这种感动,让儿童去诠释儿童,同时以一种儿童的情怀去放飞他们的梦想。  相似文献   

5.
曾维芳  戴爱萍 《教师》2013,(25):16-17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发展儿童是促进儿童全面协调成长。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儿童情感外显,好动、喜欢新奇刺激,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别人的夸奖。为了全面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我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  相似文献   

6.
儿童保护(child protection)是指针对18岁以下儿童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防止儿童遭受暴力、虐待等身心伤害,另一方面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立法对儿童成长和儿童权利的保护。当前我国儿童保护的现实问题是儿童面临着人为的伤害或不可控的自然灾害。通过剖析我国儿童保护的现状我们了解到,儿童保护在我国尚未被社会及政府所重视,家庭缺乏生命和生存教育的观念,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社会缺乏普遍的儿童保护网络,国家缺乏专门的儿童保护机制。因而,要从儿童自身、家庭、学校、社区和立法层面看待其对儿童保护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儿童保护的未来,呼吁完善儿童保护体系,建立儿童保护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儿童保护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儿童保护机制的不稳定、儿童保护主管部门较为单一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较为缺乏等制度性因素,严重妨碍着西部地区弱势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造成弱势儿童权益侵犯事件屡屡发生。为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弱势儿童的福祉,应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儿童事务管理的党和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全程化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提升弱势儿童保护的专业性,注重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受虐儿童等弱势儿童的保护与救助。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91):165-166
"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应当成为儿童的一种生命存在.儿童有儿童的感动,儿童有儿童的诠释,儿童有儿童的情怀,儿童有儿童的梦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尊重儿童文化,从儿童生态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让学生快乐徜徉于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中.一、保持童心"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11.
儿童舞蹈是由儿童表演、表现儿童生活的舞蹈,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它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那么舞蹈教师在创编儿童舞蹈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舞蹈题材的选择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题材的选择,有极为广阔的天地。儿童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童  相似文献   

12.
儿童美育充分尊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儿童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发展促进儿童丰富、完整个性的形成。其心理效应体现在健全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有利于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促进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自我意识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19名听障儿童与157名正常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听障儿童在合群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儿童在行为、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自我意识偏低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偏高水平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对自身的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地低于正常儿童,而对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的意识,则明显地高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4.
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可以概括为如下3个主要方面:文化之网上的儿童、主位的儿童、具体的儿童。儿童人类学的儿童观对分析教育问题很有价值,例如对当今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儿童个性发展、儿童自主发展这3个议题进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立足儿童本位,促进他们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唤醒儿童、关注儿童、成就儿童,从而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指出,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缩小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差距,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加快发展3-6岁儿童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公平教育。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回到儿童生命本身思考小学教育问题,一是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确定儿童生命在小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回到儿童生命本身,通过认识儿童的生命特性、儿童的生活经验、感受、体验和表达,以及儿童的生活环境等以达对儿童的科学认识;三是关爱儿童生命,尊重与遵循儿童的生命特性和生活世界,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提问颇具哲学色彩。基于哲学视角的儿童提问经常涉及到三个领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提问、对逻辑问题的提问、对伦理问题的提问。成人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忽略、敷衍儿童的提问,殊不知儿童提问是儿童精神发展的需求。儿童提问有以下五个方面教育意蕴:儿童是一个宝藏,需要用科学的儿童观重新去认识、解读;呵护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善待儿童的精神萌芽;摒弃优越感,尝试向儿童学习;守卫童年,避免儿童被过早的成人化;以儿童哲学为载体,挖掘儿童的哲学潜能。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当今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着工具性美术、技能性美术、成人化美术等有失于儿童美术教育本真状态的现象,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世界的背景下,以儿童为本,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画世界,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艺术的自由和创造,应是呼唤儿童美术教育本真回归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