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复活的"小姐"与错位的"同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复活的“小姐”和错位的“同志”这两个具体词语意义的变化,印证“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理论,说明词语尤其是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副词“都”、“才”在特定的句式中可以部分互换,原因在于,从语义层面上来讲,“都”“才”都可以修饰表“系列推移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语。也正因为“都”“才”修饰的是表“系列推移陆”语义特征的名词语,故在语用层面上表现出比较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4.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5.
从高考试题的特点来看,科技说明文关注的重点应是信息的准确和完整。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文中的信息呢?一、留意关键词语 说明文中,有二三类同语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第一类是指代性的词语,如“这些”、“这样”、“如此”、“其”、“那些”、“它”、“此”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这些指代性词语所指称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所谓“半”类词语是指包括“半”在内的以“半”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半”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半”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7.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8.
许多物理习题,在叙述性的语言中往往存在关键性的词语,例如“至多”、“至少”、“恰好”、“缓慢”、“迅速”、“瞬间”、“变化”、“变化率”、“最大”、“恰好”、“刚刚”等,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词语处,要作出标记,反复咀嚼,从中捕捉解题信息,本人经过长期分析研究认为,要提高物理解题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寻找提示导语,根据导语确定解题所需的条件,规律;②分析关键词语内涵,导出解题所需的隐含条件;③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全面综合分析题意,谨防题设“陷阱”.下面结合例题作些分析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以谓头“像”类词语为切入点,基于语料库探讨书面语中“像”类流水句的类型及其句式义.先从“像”类词语的肯定否定形式、“像”类小句所处位置以及“像”类词的语义特征等方面划分流水句的类型,然后归纳出流水句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志》是清代高邮王念孙继《广雅疏证》之后的一部校读古籍的巨著,是清代训诂学和校勘学的扛鼎之作。全书引证丰富,论证严密,对史部的《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子部的《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以及汉代碑文作文字、声韵、训诂、校勘等方面的精密考释。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书中对有些条目的考释并非不刊之论。即对《读书杂志.史记杂志》中"固不闻声"、"有命"、"倍则战之"条提出疑问和解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句话,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各版本中的变异情况为考察对象,以嘉靖本《三国》和毛本《三国》为主要参照本,通过这两个版本对此话的删留态度,探讨小说“人本”意识的嬗变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古代涉"工匠"义的词语,名词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语言约定俗成规则的影响,古代涉"工匠"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动态系统之中,有的词语出现较早,有的出现相对较晚,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则直到清代甚至现代汉语中仍见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工"、"匠"、"工匠"等仍见使用,但"工"、"匠"已经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以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工匠"一词已经成为取代其他词语而独立广泛使用的最主要的涉"工匠"义词语。  相似文献   

14.
“爰”是比较古的一个虚词,在春秋战国以后的书籍中就很少用到了,因而其意义和用法也很难被人理解。直到清代,王引之才对虚词“爰”的意义和用法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撰其义于《经传释词》之中。文章就《经传释词》卷二“爰”的释义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指出了王引之在释虚词方面的三点不足。即义项当分而未分、误把实义当虚义和单字为训易歧义。  相似文献   

15.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相似文献   

16.
庄子所提出的“无用之用”的人生处世理念,历来被研究者认为是消极避世或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未免有失偏颇。本文根据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身份、地位,用历史的眼光及人格心理做客观的分析,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无用之用”,包含着深层的人格意蕴,那就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保持独立、高洁的人格。然而,由于“无适而非君,”使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又不得不“入其俗,从其俗”,从而导致不求被人用而为己所用的“无用之用”的人生追求,进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与完美。  相似文献   

17.
《绿牡丹》是清代出现较旱的一部武侠小说,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着小说的转型。它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向武侠小说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武侠小说向武林正邪、儿女侠情模式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摘要:“现代性”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现代化”对举的人文科学范畴,它不是指客观外界事物的性质,而是指人的心性气质以及外界对象在主体对象化意义上的性质。“现代性”不是单一的性质,而是流变性所构成的矛盾性。这一特性排除将现代性视为任何具体的单一价值的立场。“现代性”运用于艺术史等人文学科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运用“现代性”观念时,忽略了“现代性”首先应该作为一个中性描述性概念运用于对象。必须重视“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冲突,这尤其是艺术的特性所在。抗衡现代化一全球化的本土或传统取向。属于现代性的表现。晚清以来所有中西之争其实都以古今亦即现代性为生活世界前提。  相似文献   

19.
章太炎的魏晋六朝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晚清时期著名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对于魏晋六朝的推崇,一方面固然有其民族革命的功利动机在内,另一方面,也是他在认真考察中国学术发展史后所得出的关于魏晋六朝“其言循虚,其艺控实,故可贵也”的学术结论使然。  相似文献   

20.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