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冰 《中国编辑》2008,(1):45-46
尽管过多过滥的会议让编辑记者无可奈何,枯燥的会议新闻又让观众大倒胃口,但我们应该看到,会议仍然是一个丰富的新闻源泉,会议现场往往汇集了行业里的专家学者,蕴涵着一些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如能从会海中挖掘到有价值的选题,尝试新的报道方式。全新的会议新闻同样会“夺人眼球”。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调查性报道,会议采访通常被新闻研究者所忽视。在国内,会议采访多为政府召开的会议,会议报道显得枯燥而无味;在国外,对会议采访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议新闻的写作角度来教导,即让新闻报道在会议中寻找精彩的东西。笔者以自己丰富的会议报道经历,从技术性角度提出了“参与式”的会议报道,即记者本身既是会议的观察者、采访者,同时又是会议的参与者,是会议圈子中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基本的报道形式,会议新闻在报道中不可或缺,但长期以来,由于此类新闻报道过多过滥,加之报道手段枯燥,语言干瘪,往往让读者失去阅读的"胃口",也大大削弱了报纸的指导性.因此,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写,使其真正鲜活起来,成为读者与新闻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4.
朱彦明 《记者摇篮》2005,(12):59-59
做为一名县级台电视记者接触较多的采访莫过于会议新闻.几乎成了电视台的“家常菜”。由于某些记者对会议新闻的报道重视程度不够.图省事.会议又有一定程序和现成的材料,从而形成了会议新闻的模式化。年长日久.这道“菜”变得干干巴巴,没有味道,形势单调、枯燥,信息含量少。观众不爱“吃”.记者不愿采,会议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日益下降,节目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事新闻业,会议报道必可不少,怎么让枯燥的会议变成出新出彩的报道,可以说,是每个记者都面临的问题。在笔者十多年的记者生涯里,笔者参加了数以百计的会议,参加了十几次省、市两会报道,笔者认为,会议新闻其实是一座等待细心挖掘的“金矿”,需要有心人去“陶冶”。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时政新闻,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会议新闻、成就报道、政策解读等中规中矩的宏观报道,更因为它们贴着"枯燥"、"单调"、"乏味"、"空洞"的标签而让观众敬而远之。近期,襄阳广播电视台电视时政新闻栏目《襄阳新闻》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春天里》,以其生动鲜活的内容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为改变会议报道呆板枯燥的局面,近年来,广大新闻人在会议新闻创新上倾注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本期专题刊登的有关两会报道的体会及感悟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经常要发议论、讲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容易出现"端架子"的现象,使文章变得呆板、枯燥,失去可读性。为了能吸引读者阅读,作者应该多运用群众语言,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要形象说理,让新闻评论变得生动活泼;要以情动人,让新闻评论有温度,便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关燕 《青年记者》2004,(9):83-83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一度成为每日更新的“会议秀”。在这些会议报道中一些流于程式化的空泛报道让人生厌,先是领导名字依次罗列了一大串,然后以居高临下的领导的“要求”、“强调”等口吻强塞给观众不知其所以然的信息加上画面单调乏味,语言呆板枯燥,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对这些会议新闻。面对内容变幻无穷、面积大小不一的各幅红色会标观众们最终作出了“看完头题就换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会议新闻稿件在报纸新闻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会议新闻除了党政方面的报道,还有各部门、各行业、总结表彰会、交流会、团体活动等。总是让记者们风风火火去赶场。而主办方希望记者随时随地都能够到场并积极进行新闻报道,其结果往往是各种会议新闻充斥着报纸版面,组版单调,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这不仅降低了报纸稿件应有的鲜活和高质量,还造成了读者对会议稿件的强烈反感心理,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据了解,目前各地级市的报纸版面,全年新闻稿件总量中有70%左右为会议稿件,并且在报道中都曾或多或少的出现过上述现象,因此,会议稿件如何创新,真正发挥会议新闻的采写作用,已成为报刊改革的重头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闻的准确和深度报道,在与日俱增的报纸竞争中,正成为吸引和争夺读者的“筹码”和“法宝”,也是读者衡量一家报纸编辑素质和办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何让相对枯燥的经济新闻变得鲜活耐看并产生指导作用,《闽南日报》经济版的《焦点观察》栏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会议报道是一种基本的新闻形式,在报纸上会经常出现.如果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只在一堆会议材料上勾勾划划,改头换面,轻车熟路地凑成一篇"消息",很容易落入俗套,还会引起读者的腻烦.如何让会议消息"鲜活"起来,使其变得信息丰富又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会议新闻,是直观报道对国际民生有重大意义的会议内容与决策精神的一类新闻。它是上情下达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观看会议新闻,直观地了解国家动态。然而一直以来,观众对于会议新闻的接受度不高,满意度很低,原因多集中在此类新闻过于冗长、枯燥、毫无新意等方面。新闻界一直致力于对会议新闻报道方式的改进和创新,因为,打造出会议新闻的精品,不仅能够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其成效还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全局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辉 《新闻传播》2023,(15):58-60
新闻宣传报道已经进入融媒发展新时代。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纷纷融媒创新化。时政新闻大到政策方针,小到百姓生活,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抓紧一切时机,搭上“融媒创新”快车,让枯燥的时政新闻变得鲜活生动,更好地承载传递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具有特别深远的探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会议报道多而枯燥,是许多报纸都想改而成效却不显著的老大难问题。原因何在呢?一是不少会议报道是“遵命新闻”。领导机关召开了一个会议不管会议有无新闻价值,都要求报道,领导在会上的讲话也要全文发表;有些业务部门召开的会议,不管有无普遍指导意义,也以主管领导重视为理由,要求报道,甚至互相攀此,把报道的篇幅长短或报道与不报道视为待遇的厚薄、规格的高低。二是新闻机构自陷困境。碍于情面,凡有会议邀请,均派记者;记者则顾及任务,到会必报。更有一些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上的会议新闻过多过滥,报道手段、报道形式又单调俗套,广大受众叫苦不迭,甚为反感。因此,改进会议新闻的报道,让会议报道摆脱俗套已成为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和亿万受众的共同心声。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更应该改变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深入采访,精心写作,在报道角度、标题拟定、导语、主体写作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使会议新闻耐看,观众愿意看,使会议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经得起考验。  相似文献   

17.
把枯燥的经济新闻变得生动有趣,不但采访要深入,写作时还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可视、可听、可感,才能更吸引读者。所谓可视、可听、可感,是指新闻作品能为读者展现出场景画面,让读者听到来自现场的声音,让读者感受到现场的氛围。这样的作品能够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地方台日常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尽管时政活动压缩了不少,但常规任务性的会议报道仍有不少。对此,业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很难作。认为会议新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模式化、套路化,缺乏观赏性。另一种是真好作。认为反正就这些事,按程序和要求制作即可,受众怎么想不重要,只要不出错,符合要求就行。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都有道理。但是,若是将"会议报道"作得既让政府满意还能得到受众喜爱,确实需要动脑筋、下功夫。笔者认为:一、应重视前瞻性,做  相似文献   

20.
提及党报中的会议新闻,由于长期以来此类报道形式“八股化”、报道手段单一枯燥,许多人都认为会议报道尤其是政务报道太多影响版面质量,降低了读者关注度,应当“大量裁减”。事实上,会议报道中包含的党务政务信息,对于党报来说应该是自身的优势,不该少报不报,而应注意报道的活化、细化,大家应该做的是,把会议当作丰富的新闻源,留心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