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 ,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 ,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 ,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中通过采取"导"、"控"措施减少和削弱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建设的消极影响,促进新生迅速适应环境,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3.
在班集体中有两大群体 :一类是正式群体 ,它是指各种小组 ,如值日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 ,它们是有领导的正式组织 ,这种正式的小群体是班集体的组织基础 ;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 ,它指那些自发的、以个人感情、友谊、爱好或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的小群体。一个班级中 ,非正式群体的团体数量往往不少。通过一番调查 ,在我校的班集体中 ,每班均有 4— 6个这样的小团体 ,成员数量不等 ,少的 2、3人 ,多的 8、9人 ,成员中男女均有。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陈文昕 《亚太教育》2021,(1):180-181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下的正式群体(如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而言的,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拥有共同的爱好、观点、目标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应采取如下策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教育者加强学习,提高引导水平。  相似文献   

5.
非正式群体,一般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在中学生中较为常见。由于非正式群体具有积极与消极作用的两重性,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和利用,发挥它们好的作用,抑制或消除其消极作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作为社会众多非正式组织中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高校管理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相关要素、总结高校非正式组织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加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几点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以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它已成为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石阳 《教学随笔》2009,(12):42-44
非正式群体这个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约在主持著名的霍桑工厂科学管理实验中提出的——由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相同等原因而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无形组织叫做非正式群体。儿童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儿童个体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要求,他在班集体建设和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非正式群体存在于正式的班集体中,构成班集体的二元结构。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必然性,使得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将就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特点,分类进行研讨,并对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关消除非正式群体不良影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的、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很明显的情绪色彩,是以个人之间的情感为基础.这种非正式群体具有向心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实际中,面对这样的群体,一定要有耐心,要冷静,从容应对,实现与正式群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每个班级中,除了诸如班委会、活动小组等“正式”群体之外,往往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由结合的小群体,称“非正式群体”。据调查,这种群体广泛地存在于中小学校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可以成为班集体上进的阶梯,也可能是班集体涣散的腐蚀剂。由此,  相似文献   

12.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而成,他们或因性格相投或因地域相近,或因兴趣爱好相同而组合。他们之间凝聚力强,有小群体内约定俗成的规范要求,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积极有效地引导非正式群体,为创建优良的班集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姚蕾 《文教资料》2015,(3):105-106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班集体等正式群体并存的还有各类学生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是基于一定的喜好、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而自发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正式群体的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往往只看到或夸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而漠视或忽视它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积极意义,导致教育和管理上产生偏差。要创造积极、开放、包容、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和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依附 ,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并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有共同目标或要求的人群结合体。所谓非正式群体 ,一般是指无需经过法定程序 ,没有文件规定而以感情为基础 ,以人际关系为纽带 ,共同目标或需求为依托而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的结合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在相互人际交往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作用自发形成的小型结合体。例如“同学会”、“同乡会”及各种兴趣小组等。二、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一、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其特点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正式组织,在管理学理论中,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总是相伴而生、相对而言的.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会加深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形成某种共识,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感情,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小学初级阶段:由于学生刚接触校园班集体生活,在班级中一些好动的学生会形成以武力欺压他人的非正式群体。小学中级阶段:由于学生在校已有两三年的群体接触,除一、二年级形成的武力欺压群体外,在班级中还会出现互相攀比以家庭经济条件区分的非  相似文献   

19.
集体是教育的工具,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由部份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对优良班风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区别对待,积极引导,才能增强集体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心理学中群体动力理论,分析了科研活动中非正式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状况,探讨了非正式科研群体的行为规律以及非正式群体在科研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对非正式科研群体进行引导与管理的措施,发挥非正式科研群体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