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根据林语堂在1932年初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来解读其英译《老子的智慧》中的《上善若水》篇。窥一斑而知全豹,认为林译老子不失为英译《道德经》颇具代表性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高贝 《考试周刊》2009,(51):25-26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结合林语堂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及其翻译思想,从译者的文化取向、人生哲学与审美态度等主体性角度,讨论并分析了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文本、确立翻译文化目的并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完成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任务的。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在文学界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奇才",中西文化的浸染使他对孔子经典语录《论语》的阐释平添了些许"特色"。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以独特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西方社会译介《论语》,并以此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精髓。文章尝试通过对其编译本的简要分析来了解这位语言大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阐释理论的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为理论基础,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予以举例,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6.
张蕾 《学周刊C版》2014,(10):212-213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细致分析林语堂在自译《啼笑皆非》过程中对文化负载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对林语堂所倡导的翻译理论进行探讨,论证林语堂本人就是他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与"美"的践行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自译研究与林语堂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生》2013,(Z1):50-53
姓名:林语堂别名:和乐出生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职业:文学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相似文献   

11.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百十年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因其语言为文言文,且涉及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习俗背景知识,是翻译难度颇高的一本小说。本文分析了林语堂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原因,着重研究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充分说明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无处不在,以及积极发挥主体性对保证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在各国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日益突出的翻译问题,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为解决这些问题带来了契机。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基础,从文化视角探讨了《兰亭集序》林语堂译本,通过分析得出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这篇散文时的得与失,因而英语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们在以后的翻译中要更加合理地处理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自称"一团矛盾",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特点。关于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林语堂的儒家人物观、林语堂的儒教观、林语堂对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林语堂对儒家文化的阐释特点、从作品解读林语堂的儒家思想、对《子见南子》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林语堂与儒家文化关系研究之梳理,认为在研究内容、方法、视野、地域等方面还可以有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一直以来在翻译理论界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经常被拿来做对比分析。将翻译三原则应用于《浮生六记》英译本的研究中,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大家对泰特勒和林语堂翻译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那个没有确切年代的传说开始,老子留给历史的就始终只是一个背影,然而,老子因为留下了《道德经》,他又成了古老中国的一面图腾,是神秘东方的一线灵光。千百年来,仁智互见,在无尽的文化乡愁中,也激发了后人的无穷灵性与智慧的交感。虽然《道德经》各种校订本高达3000余种,阐释老子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而当我读到马睿的《话说老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相似文献   

18.
《京华烟云》(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八岁的小男孩 ,当他的老师对他的作文写下“大蛇过田陌”这样的批语时 ,小男孩立即写下“小蚓度沙漠”的对语。老师的意思是说他的文章辞不达意 ,而他的意思是说要像小蚯蚓那样 ,在沙漠上蠕蠕爬行不已 ,顽强刻苦地在学业上求得进步。这个小男孩不是别人 ,就是长大后成了中国著名作家和学者的林语堂。林语堂是福建省龙溪县人 ,出生于 1895年 ,1976年去世。他一生写过大约六十本书和上千篇文章。由于他长期居住在美国 ,他的著作大部分用英文写作。其中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以及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态度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自译过程中态度转换的研究。《啼笑皆非》的汉译本是自译和合译的罕见案例,该书的前11章由林语堂亲自翻译,后12章由徐成斌负责翻译。本研究利用LIWC和AntConc软件对该书的中英文版本进行词频分析,深入探究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的态度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林语堂自译文中的愤怒情绪显著减少,与英文原作前11章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