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西周社会“敬德”、“保民”、“慎罚”的核心政治理念,到春秋时期民本和礼治两大政治思潮,再到原始儒家以仁礼涵摄架构起道德人文主义与政治礼治主义的伦理政治理论,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演绎着由神权政治到伦理政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
在汉初政治转型进程中,贾谊对秦代和汉初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为了实现对君权的规范制衡,他提出学礼、习经并重的君储教育制度,发展先秦儒家的师友君臣论,强调了天谴和民本观念对君权的约束。针对黄老无为治道的积弊,贾谊推崇进取有为的政道原则,化解伦理与事功之间的矛盾,为朝廷制藩削藩寻找伦理合法性。贾谊是汉代反思秦政最有力度的批判家、倡导伦理复兴的儒家功臣和促成向伦理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3.
政治伦理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与儒家讲礼治、耕家讲法治不同,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无为而治”的核心,道家提出了自己系统而深刻的政治伦理理论,其中包括与民休息的为政方略、众皆平等的价值意识等。道家政治伦理中包含着不少可供我们批判继承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礼”属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春秋时期社会的失序决定了孔子特殊的重礼情结。顺应春秋时期的礼治思潮,孔子寄希望于礼治秩序的重建,试图通过个体的理性自觉实现境界提升,由个体之“仁”重建理想的礼治和谐社会。孔子的省刑或无刑的主张,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情怀,与其后来的法家有不同的思路,其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构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来寻找周王朝“礼崩乐坏”即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因而他提出通过“正名”,用德治、礼治和人治三位一体的治国方略来恢复周初井然有序的伦理政治秩序,实现国家统一。他主张按照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来管理社会,用养民以惠的原则来协调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表达了以民为本的国家主义的政治观念。所以,王权至上的国家主义和民本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哲学的两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述荀子政治哲学的整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的目标下,探讨如下四项问题:一、整理过去“礼”思想的研究脉络,思考它为何与苟子“礼”思想一直无法一起讨论。二、简述笔者在前书《荀子礼治政治思想之研究》中,如何探讨此项问题。三、提出能显现《荀子》“礼”思想的思想特质和历史角色的分析架构:即以“礼论”、“礼制论”以及“礼治论”来区分广阔的“礼”思想进而分析的观点。四、阐述《荀子》“礼治论”的若干思想特色。据于此,本文试图论证:荀子礼治论是具备超过“一王朝”、“一国家”之框架的视野,能涵盖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生存方式之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晚明是一个处在时代转折点的社会.晚明时期,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出一系列异己因素: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松动;思想上,传统理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受到心学、实学的冲击.这一系列异己因素逐渐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从而不断侵蚀封建伦理观的统治.表现在政治思想上即对伦理信仰的最高原则——“忠君信条”的怀疑、动摇和抨击,而且下延到广大民众,成为一股社会性的非君思潮.  相似文献   

8.
儒家仁学是全德之说。儒家仁德以德性修养为圆心,以爱有差等的泛爱精神为半径,将仁道推广到家国天下。近代以来,儒家仁德的人文价值经过质疑、批判、解构,重获主流文化认同。仁德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个人层面的明德至善、社会层面的礼治尚和、政治层面的仁民爱物,是社会主义个体修德、法治伦理、政治生态寻找认同的重要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9.
论中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现、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平民化与化上佛教传入等外在因素和人的欲求不断膨胀的主观因素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道德服务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回应。从本质上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服从"社会发展,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从内容体系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除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种基本内容外,还应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演绎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轨迹。通过促进制度伦理与德性培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最佳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际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研究也必须紧密结合人际和谐理念。在人际和谐视阈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可以从活动载体、网络载体和文化载体三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又要应对挑战。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政治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针.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基层单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首要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还要做好四个结合;创新工作思想、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和工作载体;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文章旨在探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培养的必要性、相关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培训与研究》2004,21(3):49-50
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它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相比第一版功能部分的修订,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准确理解这一发展趋势背后的必然性,并以此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新理念,着眼于主体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化与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并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课题,它直接呈现给人们多种困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现象和原因具有多重结构,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解困的基本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用改进的思想指导实践、从"旧政治"转向"新政治"、参与者合作建构权威、现代交流方式等,将是驾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但是一段时期以来却出现了走形式讲套话的状况,这种局面如不改变,思想领域将会出现历史性的错误。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政治,只有讲政治才有利于理直气壮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切实的加强,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才能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才会真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