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众传播媒体对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良友》画报作为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份大型综合画报,甫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画报立体的构造着这座大都会的语境与空间。本文以都市符号、女性叙事、消费文化为关键词对《良友》画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自将磨洗认前朝--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楣 《出版科学》2005,(4):68-71
现在的年轻人已少有人知道风行一时的老画报<良友>,而它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灵敏地捕捉了当时生动的日常细节和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所记录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终为灰土,书终以传世".九旬老报人马国亮先生去国数十载,耄耋之年回顾<良友>岁月,未及看到它的出版即已匆匆辞世.而他在仙逝前为我们留下的<良友忆旧>,以良友人的身份回忆<良友>,第一次为曾经风光无限的<良友>画报(1926-1945)拂去岁月的烟尘,露出了它的真实容颜.正如书的副题--"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所揭示的那样:一方面为世人再现了<良友>从创刊、发展、繁荣以至内讧、衰落的沧桑历史,一方面又重温了<良友>所记录和反映的民国时代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型画报<良友>从1926年至1937年间的分销模式及发行策略.在国内政局尚不稳定、出版发行市场尚不成熟的背景下,<良友>作为一份商业性画报,自主建立起一个立体、分层、ⅱ遍布海内外的市场化分销体系,发行量稳定在较高水平,其发行模式对于今天依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良友>画报中香烟广告既是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新文化的传播.它们塑造了富有新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倡导了新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普及.  相似文献   

5.
畅销于上世纪20——40年代的《良友》画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及栏目,女性是《良友》画报畅销的重要主题词之一,《良友》画报的女性文化特征不仅局限于封面,还通过妇女界、妇女之页等女性专栏构建了上海20世纪20——40年代的摩登女郎在文化消费品位等精神空间的现代性。同时,《良友》画报更是广泛地从都市到乡村、从本国到世界来探究女性生活。专栏中的女性既有中上层的摩登女性,又有与之生活状态截然相反的下层女性,这样更体现  相似文献   

6.
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充满诱惑、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是当时远东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在这个标志着中国时尚生活诞生的大都市,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彩色大型画报"的<良友>画报应运而生,并以其高品位的内涵、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民国时期承担起了向中国普通民众传播时尚文化信息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创刊于上世纪20年代的《良友》画报,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之一。起初,它记录上海都市生活,构建都市图像,是文明生活理念的倡导者。抗日战争爆发后,《良友》画报迅速调整刊物风格,全力配合抗战宣传工作。在抗战时期,《良友》画报的新闻活动历经四年余,它以服务抗战为准则,以图说新闻的方式宣传抗日救亡。  相似文献   

8.
赵昊 《东南传播》2016,(8):144-146
《良友》画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综合画报,它对民国时期摄影展览颇为关注,对摄影团体、学校、展览会、摄影家的影展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良友》画报民国时期摄影展览刊载,反映了当时摄影创作概况,其传播为民国摄影家提供了交流平台,提升了大众审美水平与对摄影的认知,丰富了中国摄影史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吴朝虎 《新闻世界》2010,(6):111-112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良友》画报不仅是上海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更是现代生活观念的倡导者和都市图像的建构者。本文从《良友》创办时的社会背景和受众分析入手,阐释其在当时上海都市图像建构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关于老上海的画报<良友>,学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研究,为此展开的争论也颇为精彩.最早,是李欧梵先生的专著Shanghai Modern: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1930-1945及其汉译本的出版在大陆掀起的"良友热".  相似文献   

11.
12.
目录学理论研究与“三基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目录学理论建设中提出的矛盾说、书目情报、书目情报理论等三基点问题,作了一次认真的回顾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光盘发布系统中随书光盘的筛选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图书馆光盘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中光盘的筛选问题,提出影响光盘使用的几个因素,并以此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年新希望     
<河北科技图苑>创刊十多年来越办越好,作为一名老读者和老作者,我由衷地高兴.为了把它办得更好、更辉煌,在新的一年里,我特地提出一些新希望.  相似文献   

15.
RFID在图书馆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自动数据采集技术,本文阐述了RFID在图书馆领域的发展基础,详细介绍了RFID系统的构成及其运用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RFID代表了世界图书馆界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也造成了其在邓小平图书馆运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徐超英 《中国博物馆》2003,(3):73-75,64
故宫博物院数字化广播从2002年“十一”正式开播,至今已运行八个月,工作状态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全天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播出,远程计算机实时监控,可根据游客数量自动调节广播音量,真正体现了现代化高新科技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18.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批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多被称为我国目录学之目的、任务、核心和优良传统.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19.
Engaging two primary texts – Jacques Lacan' 1949 address on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ninth chapter of the 1999 film The Matrix –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eme of reflection under the aegis of different media ecologies. Beginning with a critical/deconstructive reading of Lacan's position, I argue that the mirror stage, and perhaps the whole of Lacan's psychoanalytic project, is premised upon the media ecology of print. The Matrix updates this conception of the mirror when depicting Neo's initial release from the simulation of the Matrix.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fferences and modifications between these two specular moments reflect a profound shift in media technologies and a concomit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metaphysics of presence and the metaphysics of pattern.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记录了2004~2005年我国图书馆重要思想启蒙时期中,作者经历的湖南图书馆百年馆庆、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桂林年会、衡阳调查等事件,以及此期张勇、李国新、王子舟、范并思、余子牛、蒋永福、梁灿兴等的图书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