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婷 《文教资料》2008,(9):17-19
在杰克·伦敦的<寂静的雪野>中,充满了生命与自然的抗衡,人人都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条看似主宰着一切的法则背后,人类之于生活与生命、亲人和朋友的爱才是他们在这场较量中获胜的终极武器.  相似文献   

2.
《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其意思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组织得很好的社会,不会像西方文化中所讲的"丛林法则"和"零和思维",而是一个"天人和谐"的统一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人与人之间是相生相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今年,随着由吉卜林动物故事改编的电影《奇幻森林》的上映,《丛林之书》又一次进入读者的关注视野。作为吉卜林动物故事集的代表作,《丛林之书》在愉悦儿童的同时,同样能给予成年人以思想的启迪。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异托邦的空间哲学,主要包含六个特征,本篇论文拟借助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分析《丛林之书》中的莫格里系列故事,从融合、他者和帝国隐喻三个角度探究该作品背后隐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作为IDOL,林时完有着无比清新的面貌;作为演员,他又有着无比真挚的演技。而在综艺《金炳万的丛林法则》中,他更是展现了釜山男的坚韧魄力!  相似文献   

5.
严复原本只是北洋水师学堂教师,并没有表现出对公共事务的关爱。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人生道路,因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海军将士,不是他的同学,就是他的学生。种种刺激使严复愤怒,痛定思痛,严复认为中国失败就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于是他向中国人转译天演理论,鼓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鼓励中国人只有大胆适应丛林法则,方有可能在弱肉强食的近代世界赢得胜利,赢得尊严与地位。严复原本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那样对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进行检讨,然而他所宣传的丛林法则富强道路,实际上是在为洋务新政背书。这大约是严复没有想到的。丛林法则激活了传统中国最不待见的霸道政治,激活了唯利主义、功利主义,这对中国走上富强意义重大,但不必否认也有思虑不够周严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探讨《度量之书》中所记载的测量方法,合理给出其中几条重要法则的理论来源,并就《度量之书》与《九章算术》关于相同测量问题所用的方法进行简单比对。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一部卜以决疑的筮书。然而,其中有关"阴阳"即二分与对立的观念、思想却是俯拾皆是。文章通过对"—""--"符号与卦象中的"阴阳"、卦爻辞中的"阴阳"以及同一卦六爻辞之间的"阴阳"的考察,旨在对《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思想有一基本的认知与把握,这对于思考《易经》在日后为何由卜筮之书上升为哲学之书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尼尔·盖曼的儿童奇幻新作《墓园之书》非常畅销.该书出版后仅数周.我想在香港买一本.但已经卖完了!作者的灵感来自吉普林儿童经典《森林王子》(一本讲述一名男孩在印度丛林里被狼养大的书),书中一名叫诺柏迪·欧文斯的男孩被人遗弃在墓地.然后被幽灵抚养大!《墓园之书》刚刚荣获纽伯里奖,这是最知名的儿童文学奖项。  相似文献   

9.
亨利·劳森的短篇小说《赶牲畜人的妻子》是澳大利亚丛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体现着澳大利亚特有的本土特色.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丛林女性的形象,充分显示出丛林妇女坚强勇敢、幽默乐观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丛林之书》是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一部代表作,作者通过描写动物的丛林生活,表达了其帝国情怀和大国主义思想。运用概念隐喻,对《丛林之书》里体现出的帝国主义思想、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发现,吉卜林在其该部作品中借助隐喻写作技巧,通过描写动物的丛林生活,高调地为当时英国的对外扩张思想和野心勃勃的帝国侵略策略正名的不耻行径。  相似文献   

11.
法门龙象辈出、拥有皇权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是明末佛教复兴的前提条件;全国大兴佛寺建设、著疏勘经盛行、佛教诸宗复兴、居士佛教兴起是明末佛教复兴的主要表现;其根本原因和内在助力则是佛教丛林积弊的整顿与革除。为了革除积弊和振济颓纲,明末的佛教丛林兴起了"扶律辅教"的戒律复兴思潮。其中以云栖袾宏、蕅益智旭为丛林尊宿中的弘戒代表;以汉月法藏、永觉元贤、无异无来为禅林宗师中的倡戒代表。  相似文献   

12.
孔一蕾 《文教资料》2014,(25):13-15
“丛林强盗”是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之一。在大多数澳大利亚作家笔下,丛林强盗通常以恶徒或侠盗的形象示人。著名作家大卫·马洛夫凭借小说《柯洛溪边的对话》打破了人们的这种思维定势。他笔下的丛林强盗既有关乎肉体的欢乐和苦痛,又有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更有灵性良心的觉醒和回归,充分体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杰出科学家大多信仰上帝,他们的宗教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信仰非人格化的上帝,体现了神的存在与人的自由的和谐;二是坚信事物受法则支配,上帝只是法则制定者或第一推动力,体现了科学理论与超验力量的和谐;三是认为上帝有两部作品,体现了《圣经》与"自然之书"的和谐;四是肯定宗教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动力作用,体现了情感驱动与理性探索的和谐;五是认为科学的理性思考与宗教的价值追求应该并重,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曾小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1):66-68,86
关于《汉书》抄袭的言论分为两派,即"抄袭"论与驳斥论。通过对两派言论的辨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史书著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可以"述而不作",可以在前人之书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因此,《汉书》无论是因袭《史记》,还是因袭班彪书、刘歆书,一如《史记》因袭前人之书,均无可厚非,不应视为"抄袭"。  相似文献   

15.
分析《度量之书》中棱台体积的几种计算方法,探讨了相关法则的公式构造与思想来源。从数学传播的角度,指出研究《度量之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选》中的某些作品无疑是选自其前的总集(或受之影响),然其所收作品更多的当是来自别集及相关史书。另外,有些亦可能选自单篇流行者;而"骚"类所收,显然出自《楚辞》一书。《文选》乃合"首选"与"再选"为一体之书,且当以首选为主。  相似文献   

17.
马慧 《文教资料》2011,(9):37-39
谭恩美用《沉默之鱼》中的丛林双重隐喻,以生机盎然的绿色丛林喻指重新获得爱的信心、萌生追求自己真爱的勇气的力量之源,以神秘莫测的恐怖丛林譬喻两性关系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成功走出丛林意味着理清自己的真实情感,解除名义上的爱情婚姻的桎梏,获得解脱与超越。谭恩美巧妙地借用走入与走出丛林表征了两性关系情感从对立到和谐的情感升华历程。现代物质男女在丛林里重获爱的能力,最终携手真爱,走出丛林,步向和谐幸福的伊甸园;不凡之旅同样赋予了他们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从新审视自己的内心感情,杀出纠结缠绕的情感丛林,走出自己心灵的桎梏、爱的沼泽。  相似文献   

18.
陈璐玭 《时代教育》2009,(7):213-214
后现代思想大师福柯在其<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揭示了现代社会赖以组织和生存的政治技术--规训,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和规训与惩罚有关的政治、权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伴随着现代社会规范化教育的是一系列新的规训手段与惩罚手段.本文将结合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操练驯顺的肉体的方式及规训的手段两方面的理论来审视现代教育中的规训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沙之书》是虚构的,他的虚构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那些非指示性和非现实性的情节之中,构成了小说无限神奇的博尔赫斯情结。1.关于《沙之书》"异乎寻常的重量"小说这样叙述,陌生人"打开手提箱,把书放在桌上。那是一本  相似文献   

20.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核心构成,其存在形态与丛林系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我国高校的学科生长逻辑长期受制于外力,并未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正轨。文章从学科结构、学术主体、资源配置三个维度解析了"内嵌式"学科发展思路对于学科生长的副作用。通过对学科内涵及学科生态法则的辨析,认为学科建设应注重学术生态的创建,摆脱计划发展的桎梏,回归学术生长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