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在2004-2008年度之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领域中,报纸等新闻媒体由于自身内容的限制以及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和严肃性特征,已成为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某种权威的象征.对《人民日报》、《新民晚报》和《纽约时报》三家主流报纸的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采用量化、内容分析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两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体育人物报道的现状,可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报道的共性与差异,考察其对性别议题的报道广度和深度,发现报道优势与盲点,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与女性有关的体育新闻报道与传统性别文化、社会发展、相关机制和政策以及大众传媒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4.
选取泰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主流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和《泰国国家报》2015—2020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自建新闻语料库,利用AntConc等软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高频词和报道倾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拟呈现泰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两大报纸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以正面形象居多。整体上两大报纸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经济飞速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为积极正面。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晨报》是内蒙古地区的一张综合性都市类报纸,它以突出的本土新闻报道和专题化的报道视角,在内蒙古地区受众群体中影响很大。本文采用媒介的内容分析法对《内蒙古晨报》版面的各类新闻容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内蒙古晨报》新闻报道的规模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如何改进新闻报道版块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崛起改变了媒介环境和新闻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受众阅读心理和习惯。本文以新媒体为背景,对《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全国两会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此为个案并结合其他纸媒案例,对报纸新闻体裁的特点和演变开展研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体裁重解读、观点、互动、融合等,趋于多样化、专业化、整合化、娱乐化。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电子媒介是后现代化的代表,然而报纸新闻的后现代性却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虚拟事实“式的报道方式对新闻“精神导师“角色的消解、信息轰炸式的报道内容对新闻文本生命力的消解,良莠不齐的社会新闻对新闻积极价值取向的消解,都是报纸新闻呈现出的鲜明的后现代性.直面这一后现代性的现实,并积极建设先进文化,是我们新世纪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新记《大公报》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它与同期学界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关于报纸的职业主义理念;报纸是代表国民说话的社会舆论机关;对新闻报道的重视和对读者的重视。这些联系的产生主要基于:社会政治环境及新闻气候;新闻教育与报刊新闻时代的发展;新记《大公报》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对徐宝璜等人的新闻理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分析报纸: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一书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前沿理论对报纸话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语言分析、话语的互文性、话语的新闻视角等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媒介话语的特点,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媒介话语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10.
广播新闻的传播以声音为媒介,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叙事者,不同的叙事者代表不同的叙事视角,因此在广播新闻写作中充分运用叙事视角,可增加广播新闻真实性、权威性、贴近性、可听性,赢得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比分析方法,从及物性系统、情态系统等方面对两大报纸“亚太”专栏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选择倾向、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跨文化解读,旨在对比中美两国"亚太"关注点的异同以及对于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报道方式、角度及目的。因此,在阅读权威报纸时,也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新闻标题,把握新闻所体现的政治意图,避免受其误导。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7,(6):57-60
都市报是大众报纸的一种,它以城市居民为目标读者群,报道中心是城市生活。文章以安徽地区四家都市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中的2017年夏季高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都市报在事件新闻的报道中如何通过回归城市日常生活场景的叙述内容,关注城市中的"他者",引导城市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意识,从而建构公民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全国各大新闻网站以及主要报纸在2006年11月份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新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证实:媒介倾向于选择女大学生负面新闻,造成负面报道数量过多,丑化了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不同媒介对女大学生负面新闻的反复炒作,有意或无意的造成了女大学生负面新闻在时空上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媒介形象丑化。文章同时指出成立大学生舆情研究机构,构建媒介报道协调机制,实施女大学生形象重塑工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播媒体通过构建自己的叙事框架赋予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迎合并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解读。通过对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三份报纸发表的火炬传递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持有不同立场的报纸如何利用新闻标题、报道倾向、新闻视角、关键词这四个新闻要素搭建新闻框架,传播了怎样的态度、立场。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人民日报》关于安徽的报道呈现总体数量少、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居多、以正面报道为主、不同地区报道的数量差异明显等特点。从媒体的角度看,安徽要塑造区域形象,一要扩大对外报道的传播者队伍;二要挖掘可供媒体报道的资源;三要消除负面报道的源头;四要注重传播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形象的定位与变化是一个敏感并具有学术意义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及其传播的话语走向命题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南方都市报》和〈深圳特区报》为参考的量化分析对象具有代表性。在框架理论背景下,将两报上的香港新闻框架归结为四类模式——政治与政策关怀、商务动态资讯、新技术与社会发展和文艺深度述评,比较合理。十年问,两报中有关香港新闻的报道形式与内容在体现区域媒体属性的基础上,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媒体在报道香港时,会在政治介绍、文化宣传与真实建构之间做出一种平衡。未来此类报道框架的三类预测可以视为广东媒介上的香港形象传播的话语走向。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工具之一。在人类漫长的信息传播史上,报纸的出现是具有特别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宣传工具,舆论工具,是将个人和当地社会,以至于全国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报纸的社会属性和职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需要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各种社会集团和政治力量,都力图按照各自的利益和意志,运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传播有利于自己的舆论。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新闻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取得新的胜利,我国报纸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各种各类报纸的大量涌现和发展,小型报纸,就是引人注目的一种。 小型报纸(简称“小报”),主要是指供基层群众阅读的社会综合性通俗报纸,而不仅是指其版面小。例如,《参考消息》虽然版面比较小,却不属于小型报纸的范畴。原来的小型报纸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批判性话语为理论视角,就2013年至2016年间印度三大主流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和《印度斯坦时报》)对中国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并通过探究报道中涉及言语过程的文本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分析新闻报道者是如何选择和运用语言来传达对中国的态度。分析结果表明,这三大报纸主要围绕事件本身,对中国政府的处理方式、受灾者的感受等方面进行报道,体现了他们对受灾人群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但与此同时,这些报道中所选择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却处处表达出他们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和怀疑,在人为灾难,特别是政治层面的报道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1.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均选自报纸。(《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注释说“选自《魏巍散文选》”,其实这篇通讯最早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报纸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体,它是以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散页的定期出版物。在当代中国,报纸又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重要信息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阅读报纸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习惯。报纸一般在发表新闻消息的同时,还会发表评论、通讯以及学术、  相似文献   

20.
以《西安晚报》为例,本文分析了受众与媒介对调查性报道及其公信力的影响。本文认为,受众的心理接近性与地理接近性是营建媒介公信力的起点,媒体在进行调查性报道时应根据受众的不同分类、社会关系来选择和解释媒介内容;媒介在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中是公信力营建的支点,媒介组织现存的制度弊端、潜规则现象是削弱媒介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媒介从业人员新闻专业主义缺乏、报道独立性弱化和面临重重压力是制约媒介与受众关系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如何改善调查性报道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