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侵权诉讼中自我保护的十项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强调报道内容基本真实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新闻报道内容负有审查核实的责任。但是,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每条新闻的细节都予以核对,使之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法律对新闻报道内容只要求基本真实。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八条规定:“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就是说,新闻报道只要内容基本真实,又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即使某些方面与事实有出入,也不认定为新闻侵害…  相似文献   

2.
法律应如何保护舆论监督——由陆俊新闻官司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伟 《新闻前哨》2000,(2):33-34
著名足球裁判陆俊的新闻官司在北京市结了。从法律角度讲,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新闻官司已宣告结束,法律判决了陆俊一个清白;但从法理上,此案留给人们的思考则不能说结束。 一、现行法律的规定会使舆论对某些问题的监督成为“真空” 目前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是否侵害了名誉权主要是这样规定的:“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  相似文献   

3.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侵权官司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审理此类案件数千起。昔日的"无冕之王",今日常常被推上被告席。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新闻工作者要避免被新闻官司纠缠,就要不断增强法律意识,防止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要防止新闻侵权,就要知道什么是新闻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说明:"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  相似文献   

6.
6月28日北京日报发表《如何把握法律范围内的新闻真实》一文,文章引述了著名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的一些观点,读来颇受教益。他认为:一、新闻真实是相对的。无论是法律还是社会,对新闻真实的要求都是相对的。在新闻官司中,法院只要认定新闻报道“基本属实”,就应当认定是真实的报道,就不应当构成侵权。二、新闻真实须考虑社会妥当性。所谓社会的妥当性,就是报道出来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像青少年这类特殊社会群体的健康成长,是否适应现代社  相似文献   

7.
《纽约时报》如何避免新闻官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官司有增无减,成为困扰新闻界的一个难题。由于没有专门的新闻法,媒介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活动时缺乏明晰的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为了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听收视率,一些媒体肆意炒作新闻,或者盲目抢快,以致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把关不严。上述情况导致新闻报道出现种种问题,或是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或是侵犯他人隐私,或是构成对他人的诽谤侮辱等,媒体屡屡被推上被告席,被判侵权。因此,媒介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防御新闻官司的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华裔报人、《纽约时报》的资深编辑李子坚先生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对《纽约时报》避免新闻官司的一些成功做法作了介绍,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及其构成 (一)新闻侵权的概念.新闻侵权是指行为人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然真实但属于法律禁止传播的事项,依法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导致新闻侵权的直接原因及其外部特征,简言之是新闻媒体刊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权利内容的新闻作品,诸如新闻报道失实、新闻评论不客观不公正从而歪曲了事实损害了他人人格,或蓄意且擅自宣扬他人隐私等情况.新闻侵权和普通民事侵权一样,都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其侵权的客体一般为人格权,即会造成他人人格权利的直接或间接损害,适用民法等调整.  相似文献   

9.
新闻名誉侵权是民事侵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侮辱他人人格,故意捏造事实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的行为。新闻名誉侵权的主要表现为:采访失实或夸大事实,妄下侮辱或诽谤性结论,剥夺被采访对象的申辩机会等。笔者结合在新疆法制报社多年有效应对新闻名誉侵权纠纷的实践,从法律和事实层面对避免新闻名誉侵权提出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闻名誉侵权是民事侵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新闻单位或者个人利用大众传媒侮辱他人人格,故意捏造事实向受众传播内容违法或失实的新闻,侵害公民和法人名誉的行为。新闻名誉侵权的主要表现为:采访失实或夸大事实,妄下侮辱或诽谤性结论,剥夺被采访对象的申辩机会等。笔者结合在新疆法制报社多年有效应对新闻名誉侵权纠纷的实践,从法律和事实层面对避免新闻名誉侵权提出三个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的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报道不符合客观事实,引起新闻侵权诉讼,一般会被法院认定为构成侵权,但并不都构成侵权;新闻报道符合客观事实,并不一定不构成侵权。因此,探讨新闻事实与新闻侵权之间的关系,对于新闻界依法开展新闻报道,认真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职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一、完全真实的报道也可能造成新闻侵权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一则新闻报道,除了应符合新闻的其它要求外,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但是,是不是只要报道的内容是事实,就不构成新闻侵权呢?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只要我报道的是事实,就不存在着什么侵权。有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新闻官司时,也单纯地只审查报道的内容事实,认为“报道是否属实”是“一场官司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体的侵权诉讼层出不穷,这一方面说明公民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确存在不规范之处.防止新闻官司对当事人和新闻媒体均具有重要意义.避免新闻官司应从新闻媒体自身抓起.本文从甘肃纸媒体的几起新闻官司分析新闻侵权的产生原因及如何规避和应对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闻界一直被不断增多的新闻官司困扰着。“新闻官司”即新闻侵权诉讼,是因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或者其他作品在内容上引起侵害他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合法权益的纠纷而导致的诉讼。 新闻官司增多,一方面说明公民寻求法律保护的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表明,新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 ,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 ,新闻官司日渐增多。由于我国还没有新闻法 ,新闻官司已经成为困扰报社的一个看不见的陷井。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会触及人和事 ,现在不仅搞舆论监督、批评报道容易惹起事端 ,有时写人成绩、写人优点也会惹出麻烦。去年 ,我们报社为表扬人打了一场官司 ,虽然官司我们打赢了 ,但耗费了报社和记者的许多精力 ,十分伤神。因此 ,如何避免新闻官司、记者该如何保护自己 ,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十分重要。1998年 ,我报刊发了本报记者采写的《刘中培中止二十年上访路》一文 ,…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者被推上被告席的现象日渐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法院系统受理的名誉侵权案件中,仅因报刊文章引起的新闻诉讼案就占到了20%以上。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引起新闻侵权纠纷案的新闻报道本身或多或少都存有一些问题。因此,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产生及如何避免,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引发侵权纠纷的新闻报道称之为“官司”新闻,把新闻报道引起的纠纷诉讼称之为“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6.
总编辑打官司,这是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但是,随着法制观念的增强、民主意识的提高,新闻官司多起来了。总编辑是报社的法人代表。与报社打官司必然涉及到总编辑。探讨这个问题,可以提高新闻单位和记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怎样看待新闻官司我们说的新闻官司,也叫新闻纠纷,或新闻侵权行为。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和诬告陷害。”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也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禁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可是不是所有真实的东西写在新闻里都能不惹官司呢?比如,一个患艾滋病的女子涉嫌盗窃,媒体报道时能否说她患此病?再比如,一个12岁的男孩参与抢劫,新闻稿里能否说出他的真实姓名?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法制新闻报道如何规避新闻官司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法律纠纷,引发的新闻官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新闻媒体与媒体受众之间的种种矛盾。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减少法律纠纷,是目前摆在广大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为减少法律纠纷,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一)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有些新闻工作者对事物不是作深入细致的采访,不是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而是偏听偏信,以偏概全,导致了新闻内容失实、报道失实,结果是把所在的新闻单位送上了被告席。由此可见,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所系,…  相似文献   

19.
朱莉 《新闻三昧》2006,(6):42-43
新闻报道要真实,这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是新闻有生命力的保障,也是新闻媒体存在并发展的基础。但在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下,在目前新闻法律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却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媒体屡屡成为新闻官司的被告并败诉的现实,一方面昭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杀伤力”,另一方面也让媒体常常感到困惑:新闻真实的含义及范围到底在哪里?前两年,一家中央报纸就因为一篇批评性报道被认为不真实而惹上官司。这篇报道的大致情况如下:北京某高校一位女大学生向派出所控告男友(也是该校大学生)对其强奸,派出所经过侦查,认为二人发生性关…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的内容严重失实。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也是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如果新闻所报道的基本内容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虚构的,或者歪曲了事实的真相,势必要对报道对象造成不良的影响,也就会造成新闻侵权。《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