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大学生公德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公德素质普遍较低是当前大学生公德素质的现状,学校公德教育缺失、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等媒体对大学生公德素质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切实开展学生公德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公德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学生提供公德实践活动平台,完善高校公德奖惩机制等,是改变大学生公德素质现状的有效对策,对提高大学生公德素质水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园公德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研究校园公德,阐明大学生公德现状和缺失原因,从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德育内容分类框架——兼析我国公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德育内容广泛,其中私德教育涉及自我定向和他人定向的道德,公德教育涵盖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包含对待工作和服务对象的道德要求。中国是一个私德发达国家,素有束身寡过主义哲学和家庭伦理本位传统。学校教育偏重私德而轻视公德,从私德外推公德,致使公德教育降解为私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主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公德认知、增强公德情感、坚定公德信念,促使他们将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社会公德行为。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众交往公德意识教育、公共场所公德意识教育和人类环境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私德外推即为公德”吗?——兼论梁启超的公德私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自梁启超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观点,忽视了公德生成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规律性,是对私德与公德关系的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理解.辩证考察私德公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否认和抹杀二者在交往对象、适用范围和道德准则等方面的本质区别.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无论公德还是私德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尤其是特定交往关系的产物,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轨迹.批判性地接受梁启超的观点对于当今中国的公德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德是人们在网络这片虚拟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网络公德的前提和基础是生命的存在,网络公德的发展和归宿也是为了人的生命发展。以"生命"为视野,审思了网络公德缺失乱象,并紧扣"人的生命"这一主题,从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提升生命性等角度作了网络公德建设的思考,以期用最本真、最关怀人和发展人的方式解决人在网络中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各种公德问题事件的屡屡曝光,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公德教育领域,现今的公德教育成效似乎不尽如人意,究其缘由,主要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关系甚密。深入分析公德教育成效的影响因素,考察和挖掘深藏在德育问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冲突,有助于厘清公德教育的改革思路,为切实有效地提高公德教育成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对策徐州师范大学朱其训大学生“公德不彰”原因诸多,但如何解决大学生“公德不彰”的问题,的确很值得研究和探讨。1.德育课里加入公德教育内容。苏叔阳同志最近指出“我以为在亟待加强的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应当摆在首位,其次才是修身”。这对大学...  相似文献   

11.
把揭发批判国民公德的缺失和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结合起来,构建国民公德新谱系,是鲁迅关于国民公德建设的独特思路。鲁迅重视国民公德建设,与梁启超《新民》道德观一脉相承,也反映出救亡图存时代中国资产阶级“国家至上”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2.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3.
公德成自于习惯。良好习惯对公德教育能起到定势的作用,能形成稳定的公德行为方式。实践证明,许多青少年良好公德的形成并不一定要先从概念开始,而多数得益于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十分明确地指出:“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因此,抓早抓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使公德教育产生实际效果、提高学生公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公德是因公共场域空间接近而产生的陌生他者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以协调公共场域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场域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作为"公"之道德,除利他思想外,互不干扰对方自由可以视为公德秩序的终极价值依据。公德秩序的形成,除个体公德素质外,外在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创设公德秩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道德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道德控制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推动公德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经 济、文化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最普遍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教育、公德的行为的提倡、文明卫生风气的树立,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 学校是成才的摇篮,是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地方。人才的质量,关键是人才的综合素质。素质的层面很多,内容也很广泛,而在众多的素质内容中,一个最起码的内容,就是公德。连公德都不能遵守的人,就根本谈不上其它各个领域道德规范的遵守,其它方方面面的素质就更谈不上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德是素质教育和素质提高的起点,一切素质教育均应从公德…  相似文献   

16.
公德的界定,存在内容取向、外推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形式取向的问题。现时代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状况呼唤着公德教育,但是,我国公德教育本身却存在一些有悖于公德教育的实践观念,如公德教育的私利化、功利化以及公德教育的家庭化。公德与私德在境界维度上存在差异,但通过不同路向的境界提升,公德与私德可以最终实现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特别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公共秩序和公德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的是,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现象相当普遍。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的根源除个人道德修养因素外,还包含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教育根源。提升国民的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既依赖于国家、社会的引导,也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公德教育方式,帮助人们建立道德信仰,并在法制建设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树立公德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公德教育是生物学科隐性课标的要求。初中生物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公德教育素材,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与优势渗透公德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能使公德教育鲜活生动,富有成效,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梁启超以来,即近代以来公德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团体公德、国家公德、社会生活公德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公德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应不同秩序构建的需要。其中,团体公德思想主要在于构建强大凝聚力的团体,以挽救国家、民族之灭亡;国家公德思想主要通过国家公德德目之宣贯,进行以自育自律为特征的政治教育,以构建稳固国家政治秩序;社会生活公德思想试图克服国家公德思想侧重国家秩序构建之局限,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之公德秩序构建。这些思想都为当前社会生活公德秩序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展望未来,基于自由权利的义务公德将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公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与个人德行相对的公共生活准则。当前,我国的个体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公德规约缺失。加快公德建设必须明确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自身素质、健全法律制度,建立道德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