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历来缺乏"人道主义"的理解传统,"反人道主义"的理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本文重返马克思论著,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分析其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3.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从人出发,用人的观点去理解世界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最基本原则。而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其真正的哲学内蕴就在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着属人的世界。马克思正是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并赋予实践以特殊的内涵和意义,第一次真正地将哲学的视域拉回到生活世界,开辟了一条从现实中不断发现未来、从实践中不断生成理想、在运动中无限趋近终极实在的本体澄明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共产主义三位一体,其本体论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是唯物史观,其理论归宿是共产主义。"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特征,既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的根本特征,也是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而这些思想均蕴含在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观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思想史上.黑格尔终结了传统哲学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等同的理论观念,第一次将市民社会范畴从政治国家的概念中剥离出来,他对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基本原则的阐释.以及对市民社会与家庭、国家关系的分析,“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思考,本文通过比较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与马克思两人的不同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对黑格尔的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但同时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赋予了世界历史理论新的活力,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互相联系也相互区别,两种理论在相互交错中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是把实践作为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思维方式,是理解人、人的社会生活、人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重大思想转变 ,这两次思想转变都与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完全将现实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形而上学思辨哲学的影响 ,在起初曾错误地从人的抽象本质出发 ,把工业、异化劳动和分工作为前共产主义社会历史的基础。要真正超越旧哲学 ,就必须找到新哲学的全新的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而这个立足点和理论出发点 ,就是马克思所发现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革命实践及现实生活的人和人的生产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里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并创立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是与其还不够成熟的生产劳动理论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在《18 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使用异化范畴一方面继承了德国思想的传统 ,另一方面是为了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探求异化产生的根源并不是目的 ,其目的是为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4 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中的积极探索 ,迈出了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一步 ,最终促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人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中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致力于“实践哲学”体系的创新。作者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大厦,完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要用实践来构建整个哲学大厦。现在出的几部流通全国的哲学教科书,如果说是要建构“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是很难自圆其说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发展观为基础,以辩证和实践的态度超越黑格尔的哲学发展观,为哲学的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强调体系化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交融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马克思以时代境遇为问题意识,聚焦后亚里士多德和后黑格尔相似的总体性哲学分裂危机,认为要以哲人为中介发挥自我意识哲学的实践性,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将理性原则贯彻到现实世界,实现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必然发展,进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与未来发展都充满了危机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在人学视阈下,重新理清人、生活、实践等概念在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所蕴含的意义。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源自于传统的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启蒙运动中理性思想的影响。其理论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根本动力是人的实践活动,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研究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素材,更促进了马克思生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实现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超越,形成了实践性、科学性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要对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黑格尔、费尔巴哈异化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对前者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起就要求成为严格的科学。严格性是哲学的本质特征 ,它把哲学同其他一切科学区别开来。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就是先验现象学。胡塞尔是在对相对主义的批判中确立严格科学的哲学理想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是丰富而复杂的,逻辑视角的多重性导致了其历史分期形式的多样性;“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马克思其中一种历史分期形式曾运用的一个基本范畴,其有效性受自身成熟程度的限制;在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分期思想中,放弃了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人类历史逻辑起点的观点;长期以来,学术界在马克思历史分期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主要是由于把马克思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分期思想模式化、图示化和公式化,并试图把“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不成熟的范畴纳入设定的公式中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的人学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当代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且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人学思潮。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是他在扬弃了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包括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观、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观。这三个部分涵盖了马克思关于人学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作为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三重维度,即批判之维,通过揭示和还原错误社会思潮的内在本性,从而对其进行价值否定;构建之维,在批判错误社会思潮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夯实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超越之维,通过解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学的基本范畴,它构成了理学范畴体系的基本框架,贯穿整个理学范畴体系的始终。二程在前人的成就上,提出“理”一元论的天理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劳动范畴作为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其贯穿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中,成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枢纽[1],在马克思整个理论大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术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视程度都颇高,因此科学掌握马克思劳动范畴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需求[2].当...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遗忘了人的生存,陷入了虚妄的抽象境域;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和社会看作客现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尘世,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实现了马克思哲学实践变革的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20.
"社会"无疑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要概念之一。本文从"社会"概念的科学生成这一角度扼要梳理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变的阶段,发现"社会"在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中不仅起着基础性的致思触发和导向作用,因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而且其本身的科学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验感性阶段,理想悬设阶段,科学抽象阶段,它们有机地统一于马克思的思想流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