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时采取了一系列以战止战的防御措施和以羌治羌的民族政策。他写于大顺城的名篇《渔家傲》正是其戍边经历的诗意呈现,透过词所表现的边地苦寒、相思情愫等表层思想内容,其潜隐的深层旨归仍然是范仲淹"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有着特殊关系:应天书院的苦读,成就了范仲淹,范仲淹的执教,又振兴了应天书院;他在应天府的诗文创作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他的夫人李氏,出身于应天府世家,其庞大的世系和家族成员的贤达,给予了孤寒的范仲淹以温暖和无穷的力量;在应天府的交游,奠定了范仲淹的影响和地位,使他成为京东一带的文人领袖.可以说,应天府影响范仲淹的,是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文化氛围,而范仲淹影响应天府的,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这种人杰地灵的双向互动,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一书 ,是董平先生的力著 ,2 0 0 0年 7月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著作是对范仲淹研究的丛书之一 ,详细记述了范仲淹的教育实践 ,深刻阐发了范仲淹的教育理论 ,全面展现了范仲淹重视教育、进行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伟大的教育家范仲淹》注重对范仲淹的教育实践的记述。范仲淹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 ,该书以翔实的资料对其作了多侧面多角度的反映。这主要是 :其一 ,范仲淹曾躬亲执教。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公元 10 2 7年 ) ,范仲淹 39岁 ,因守母丧而居家 ,应晏殊之请 ,掌学应天府。他克尽职责 ,勤勉恭谨 …  相似文献   

6.
1040年,51岁的范仲淹被朝廷派到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当时边防懈怠,百废俱兴,范仲淹亟需一位顶梁柱将领来帮助他。经略判官尹洙向他推荐了下级军官狄青。范仲淹问:"他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吗?"尹洙说:"他打仗特勇敢,每次都身先士卒,受伤了也不下火线。他打仗的时候会戴一个铜面具,披头散发,看上去非常凶悍的样子,敌军都畏之如虎。"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何许人也 ?一般人对其所知不多 ,多数人倒知道有这样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要询及这两句名言出自何处 ?出自谁人手笔 ?知其一的已属不错 ,知其二的 ,已属优秀了。再询及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人 ?做人做事有些什么功德事业 ?大多对其不甚了了。这仅是小范围间的随意扯谈 ,一孔之见 ,不作全豹之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那么范仲淹究竟何许人呢 ?为什么要读点范仲淹 ,学点范仲淹。历史都一笔笔清楚地记载着他的功德事业 ,我先录出些许 ,以供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8.
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与应天府(商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早年在这里读书求学并考中进士,后又在这里讲学授书并被举荐进京,他正是在这里最初由一介寒士成为天下皆知的一代名臣。可以说,是应天府的一段生活经历磨砺和造就了范仲淹。在这里范仲淹还写下了很多诗文作品,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一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当时他继随父姓朱,名说)“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①范仲淹在南都(即当时的应天府,今商丘县)发愤读书,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作为活动于北宋中期官场上的重要人物,其荐举思想反映了该时段荐举制度的特征。范仲淹不仅重视对重要差遣的荐举,在宋代已有的选人改官需用举主以外,他还提出京朝官磨勘也需要举主,对荐举制度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范仲淹荐举关系的考察,可以得知北宋中期荐举的基础是举主对被荐举者的了解,其运转常态是依照荐举制度的规定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北宋仁宗时期 ,范仲淹面对皇朝的内忧外患 ,深感忧虑 ,上书言十事 ,主持庆历新政。他的忧患意识不仅表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更表现为希望宋王朝在忧患中崛起 ,转危为安 ,阔步向前。从这种意义上讲 ,探讨范仲淹的忧患意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范仲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教育家。兴学育人可以说是范仲淹行之终生的事业。他大力提倡改革科举制度,积极投身于兴办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范仲淹重视师资素质培养,力荐“明师”任教。在教育上他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并提出了培养专门性实用人才的主张,范仲淹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以至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一生先后两次长时间居住在应天府(商丘),正是这片热土哺育了这位伟人。他在这里创作的一些诗,在他一生的学作品中,乃至宋初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不曾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却能写出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一是由于学植深厚,二是得力于邓州百花洲自然美景的陶冶,三是想象力丰富,四是具有政治家博大的襟怀。  相似文献   

15.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岳阳楼记>,以其立意高远、抒情真切、写景雄奇而传诵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几乎是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而且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成为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然而,尚有一些问题,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特别时值今日,湖南岳阳籍青年作家张一一撰文声称:"<岳阳楼记>作者并非范仲淹!"并骂范仲淹欺世盗名,引起一场波浪翻滚的争论.为此,本文以事实为依据,用史料作佐证,还历史之本真.即从写作背景、文本,范仲淹生活道路与人生的矛盾性进行分析,从写作缘由等方面来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6.
田锡年谱     
田锡(940--1003),宋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奏议,在太宗、真宗朝就声震朝野,是一心系国家、关注民瘼的直臣。他的诗,既不似“西昆体”的艰涩难喻,也不像“元白体”的浅俗伤雅,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而且他还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他殁后,范仲淹撰墓志,司马光作碑阴,苏轼序其奏议,为之操笔者皆一代伟人,其为世重若此。本文从数十种文献中勾稽出田锡的生平资料,予以考订、排比,对其作品作了系年,对其父、祖、曾祖及其子女的事迹亦有所涉及,是一篇资料翔实的编年体传记。  相似文献   

17.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士人政治地位提升。士人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又鉴于五代士风的消沉萎靡,因而大力提倡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士人风貌开始转变,范仲淹是引起宋初士人风貌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操守,形成重名节、重人格的精神品质,并在仕宦实践中身体力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言行对当时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成为时人的精神楷模。  相似文献   

18.
在唐宋文化学术思想转型的背景与文化语境之下加以思考,更能凸显出胡瑗思想全面的文化学术价值。正是北宋时期新的时代需要成就了一代大儒胡瑗,正由于胡瑗在人格、教育思想与方法、学术思想等方面都体现了新的时代要求,才有幸得到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位宋代士风和宋学开创者的先后举荐。胡瑗开宋学风气之先,赢得了宋代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学术流派、观点的代表人物的一致称赞与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