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同时,心育活动课已经进入“高原期”,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什么样的课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心育活动课?心育活动课到底是“指导性”的,还是“非指导性”的?心育活动课是否要和当前的“班会课”“思品课”等划清专业界限,坚守自己独有的“专业标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当前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及班主任。本刊将从2014年起,陆续刊发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的系列文章,从一线专家的视角,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您一一破解心育活动课实施进程中的难题,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已经在研究、实验中被公认为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实有效的途径.我在率先设立实验班,开设心育活动课的探索过程中,感触收益特别深.从课后反馈的信息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喜欢心育活动课,渴望我的帮助.我也深深感到上好心育活动课,帮助他们成长、成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而要上好每一堂心育课,又必须付出许多艰苦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构建“双轨制”活动课模式□台安县实验小学李铁英我校在实施“立体教育”过程中,在优化学科课程课堂结构的同时,构建了“双轨制”活动课教学模式。所谓“双轨制”,即一类是必修活动课,一类是选修活动课。一、必修活动课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这是与学科教学并行的、密切联...  相似文献   

4.
转眼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颁布已近十年。十年来的心育工作成绩斐然,有目共睹;同时,十年来的心育工作也有许多困惑。特别是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建设,许多老师感到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不少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在苦苦思考一些问题,寻求答案和出路。其中不乏深度的争论、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总之,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到了一个需要“百家争鸣”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用“凤头豹尾”来形容好的开头和结尾。心育活动课在设计上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心育活动课来讲,什么样的结尾才能称得上是“豹尾”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结尾形式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得出的结论是:结尾要根据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英山一中结合英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形成了由“三全育心”和“三xin(心、薪、欣)探索”构成的“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快乐生长、幸福绽放。一、“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心”指全员育心、全程育心、全方位育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员育心是将全体学生纳入“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学生”四级心理预警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学校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借助“101智慧云平台”,以团体心理活动课“放飞自己的心灵”为例,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以期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活动和体验.目前,“心育”课在全国和各省区都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大纲,开展区域性的小学、初中、高中“心育”主题式同课异构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提出很高的要求.“主题式同课异构”课程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授课风格,在鉴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  相似文献   

9.
从形态结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以下简称心育课堂)存在生命主体和环境两大结构.从运转机制分析,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生命主体和环境之间,通过体验、感悟、分享等活动,不断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流、循环、传递,从而使心育课堂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微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所谓“德心融合”,就是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基点,既灵活运用传统德育方法,也巧妙借助心育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以心育为基础,以情感体验为基本途径,最终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这是在中国教育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地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心育和德育融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生态式发展性”心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1992年起参与湖南省中小学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优化与主动发展教育”实验,并指导附属小学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1997年开始主持教育部师范司“中师生心理发展与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立项课题。经过近10年研究,初步形成了“生态式发展性”心育模式。本文就“生态式发展性”心育模式及其实施作一介绍。一、“生态式发展性”心育模式的基本理念“生态式”是指,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生态系统,采取系统优化、全方位协同和在自然的、活生生的教育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方式,以学校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家庭、…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又称为心育课,近年来轰轰烈烈地在各地中小学开展,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随着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提出,心育课有效性教学也被关注。有效教学的另一面是无效教学,本文尝试从无效教学的四个表征出发,分析解决心育课无效教学的策略,以期探寻提高有效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育翔小学提出了育心教育的理念。在育心教育中,对“心”的理解是关键。只有对“心”有细致而明确的理解,明确育什么样的心,才能真正实现育心教育。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清醒高远,一要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二要规划开设心育活动课,并将心育课纳入各学科;三要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加入到心育的工作中来;四要准确掌握心育活动的针对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中的“心育”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育”即心理教育,主要指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如何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心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开展“心育”来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与实施,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对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有许多不同观点,按照目前使用率较高的三分法的观点(即将人才素质分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我们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基础与中介的作用,在整体素质结构中应当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依…  相似文献   

16.
在心育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和讨论环节占据课堂的很大一部分,而在此时,教师的课堂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育活动课的本质是大团体辅导,它与普通的班会课、品生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辅导”二字,因此它需要教师尽可能运用“辅导”工作所需要的一系列专业化技术,而这些专业化技术就表现在心理教师平时的课堂行为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包括教师的课堂动作与语言,课堂反馈便是教师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分享的实效性、辅导的有效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课堂反馈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蔡利群 《学周刊C版》2010,(5):203-206
基于对目前几种心育误区和我校斑主任专业化的认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调节班级情绪.预防心理疾病,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正向发展。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渗透中达成心育目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渗透”型班级心育模式.通过课堂、环境、活动三大途径,表演、文章、标语、板报、通书信、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七大板块进行了实践研究.改变了以往班主任单向而简单的说教形式。把心育渗透于班级日常管理当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指向学生心灵。注重内心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清醒高远,一要重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二要规划开设心育活动课,并将心育课纳入各学科;三要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加入到心育的工作中来;四要准确掌握心育活动的针对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谢美玉 《知识文库》2023,(24):191-194
<正>心理健康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按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心育与德育、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的逻辑,实现“三全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中紧密相连的三端,“三全育人”也就需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全育人”模式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课程的红色底蕴、创新育人的实践模式等。德育与心育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长治一中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00年,心理辅导中心正式组建于2003年。多年来,长治一中依托发展心理学原理,结合500多例学生个体咨询案例,并根据实际教学安排,逐渐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五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长治一中“五个一”工程心育内容以及多元整合五大心育板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